见黄帝明堂经条。
书名。秦伯未编。刊于1929年。全书选辑清代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二十位医家属于笔记体裁的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编辑以医家为纲,以病证为目,每证分析较详。所选治例大多在病因、证候及辨证、立法处方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川芎、当归、桔梗、炙甘草、连翘、菊花各七钱,防风、荆芥、羌活、藁本、薄荷各五钱,滑石、石膏、白术、黄芩、栀子各一两。先将滑石、石膏另研,余作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二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多因产后气血亏虚,胃气本虚,败血上冲入胃,血与水谷相搏,气不宣通所致。轻则呕吐,重则呃逆,甚或败血停留,硬胀作痛。属产后危重症。宜服安胃汤(苏木、红花、丁香、延胡、郁金、
证名。指手足有寒冷感觉。出《素问·通评虚实论》。多因脾胃虚寒所致。《伤寒论大全·厥分寒热辨》:“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凡脾胃有热,手足必热,脾胃有寒,手足必冷,理之常也。”本症可见于伤寒、厥逆等疾患。
炼丹术。把九转之丹再炼一次。《抱朴子内篇·金丹》:“若取九转之丹,内神鼎中,夏至之后,爆之鼎热,内朱儿一斤于盖下(米砂)。伏伺之,候日精照之,须臾翕然俱起,煌煌辉辉,神光五色,即化为还丹。”
①见《本草纲目》。为罗勒之别名。②见《贵阳民间药草》。为铜锤玉带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肚拉之别名,详该条。
又称吞酸、醋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食后噫醋吞酸,皆宿食证,俗谓之咽酸是也。”详吞酸、吐酸条。
儿科察面诊法。五脏之气形于面部。六朝高阳生《面部形色赋》:“察儿形色,先分部位。左颊青龙属肝;右颊白虎属肺;天庭高而离阳心火;地角低而坎阴肾水;鼻在面中,脾应唇际。”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左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