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邪与扶正并用的治法。适用于邪实体虚,攻邪与补正需要同时进行的病证。如热病邪结肠胃,气虚而便结,用黄龙汤,以甘草、人参、当归补虚,以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泻下。
排脓托毒之简称。详内托条。
病名。即蜡烛疳。详该条。
病名。①见《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即小儿出生后百日内出现的瘙疹。详瘙疹条。②见清·谈金章《诚书痘疹》。即痘疮。详痘疮条。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杂医科系专门治疗杂病的学科。参见十三科条。
指虚损由下部脏腑发展到上部脏腑的病机。参见上损及下条。
宋代医疗福利设施。创立于1249年(淳祐九年),据载系专为收养被遗弃的婴幼儿。局内有药局,并为贫病者医治。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阳明络脉,见该条。
络脉之较大者,为本经别走邻经之络脉。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难经·二十三难》:“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经穴别名。《医学入门》:“精宫,专主梦遗,十四椎下各开3寸。”所指即志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