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泻之古称。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又称注泄、注下。以其泄下如水注,故名。详水泻条。
见《丹溪心法》。为海浮石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天胡荽之别名,详该条。
蒙医书。伊舍巴勒只尔用藏文著于十八世纪。着重论述“六基证”的治疗和“十要证”中101种病的治疗。现存木刻本。
《冷庐医话》卷三方。人乳、牛乳、芦根汁、人参汁、龙眼肉汁、甘蔗汁、梨汁各等分。加生姜汁少许,隔汤炖成膏,徐徐频服。治噎膈。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薤白之别名,详该条。
见《诗经》。为茜草之别名,详该条。
皮肤针疗法之一,因使用滚刺筒进行刺激故名。参见滚针筒条。
指验齿与龈以辨病。叶天士云:“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小儿病看舌后,亦须验齿。”“热邪耗肾液者,齿色必黄,黄如酱瓣宜救肾。热邪耗胃液者,齿色必紫,紫如干漆,宜安胃。齿光燥如石者,胃热;枯骨色者,肾液枯
见医学五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