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农本草经》。为棘针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中医学院《中草药学》。为钩藤之处方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即丹毒发。见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蜗牛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荠苨之别名,详该条。
见《苏州本产药材》。为石见穿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草威灵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唇胗、唇疡。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可流黄水,或痒或痛。治宜清解脾胃郁热。内服泻黄散加减,外以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或熬汁浓缩成膏涂搽。②由伤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即蠹疽之多发、大小不一者。证治见蠹疽条。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通经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