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白芷
见《广东中草药》。为羊耳菊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羊耳菊之别名,详该条。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炙甘草、黄芪、当归各一两,黄连(酒炒)、炒牛蒡子、防风、白芷、荆芥、川芎、乌梢蛇各半两,羌活、苍术、何首乌各三钱,炒全蝎十枚。为细末,每服二钱,酒或茶水调下。治风癣疥疮,疙瘩
①病证名。出明·秦景明《幼科金鍼》。又名妒乳、颊脂垫。小儿生后一月左右,口腔内两侧近牙龈处,出现肿硬隆起的脂肪垫,剖视之颇似螳螂子,故名。小儿患此,吮乳困难,甚至啼哭不能出声,日久则面呈黄色,尤以鼻准
病证名。《张氏医通》卷八:“有齿袒而作痛者。”袒者,露也,裸也。指牙根显露的症状。乃龈乳头明显萎缩致牙根暴露者。
出《芷园臆草》。即柳枝,详该条。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身重痧,痧症初发,势虽凶暴,未必身重,若饮热汤热酒,痧毒即阻塞经络血肉之间,遍身重痛,不能转侧,或呕吐腹胀,脉伏。放痧之后,治先消瘀解毒。宜三十五号家人方。如痧
病名。指伏暑之发于霜降后立冬前者。《重订广温热论·湿火之症治》:“至于秋暑,由夏令吸收之暑气,与湿气蕴伏膜原,至秋后而发者是也。……发于处暑以后者,名曰伏暑,病尚易治;发于霜降后立冬前者,名曰伏暑晚发
【介绍】:见姚应凤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芦竹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蛔虫所致的呕吐。《医学入门》卷五:“虫吐时常恶心,胃口作痛,口吐清水,得食暂止,饥则甚者,胃中有蛔也。”治宜和胃驱虫。可用二陈汤加苦楝根、使君子、白术、乌梅、槟榔等。参见吐蛔条。
经脉名。即手太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肩脉:起于耳后,下肩,出臑外〔廉〕,出□□□,乘手北(背)。是〔动则病:嗌痛,颔种(肿)〕,不可以顾,肩以(似)脱,腨以(似)折。是肩脉主治其所产病:领(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