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抱朴子》。为母丁香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追风伞之别名,详该条。
《证治准绳·幼科》集六方。紫河车一具。分作五至七块,用白糯米三合,合水淘净,入锅内同炒,米黄为度,为细末,每服五分至一钱。治气血俱虚,痘疮灰白色,不灌脓回浆者。
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位于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处(《医学入门》)。另说在“十二椎下旁开三寸半”(《医宗金鉴》);“第十一胸椎之下两侧,相去三寸半”(《中国针灸学》)。主治痞块。艾炷
见藏府标本药式条。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字英翰。福建闽侯人。先学儒后学医,并专心痘疹科。汇集各家著述,编有《痘经会成保婴慈幼录》一书。
《丹溪心法附余》卷五引《简易方》方。桑白皮、甘草、大腹皮、官桂、麻黄、薄荷、陈皮、紫苏、杏仁各六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乌梅半个,水煎服。治老幼素有喘急,发则连绵不已,咳嗽哮吼,夜不得眠。
出《神农本草经》。为海螵蛸之别名,详该条。
①指手足三阳经脉(《灵枢·经脉》)。②正常脉象之一。两手寸关尺脉象一向比较洪大,但无病态。
【生卒】:十世纪初【介绍】:宋代医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名医郭照乾之孙。曾治愈孟太后重病,授光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