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胆头
见《广州植物志》。为苦地胆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州植物志》。为苦地胆之别名,详该条。
《素问》篇名。齐与剂同,限剂、分剂的意义。本篇强调要根据病的部位而确定针刺的浅与深,必须有限度和分部,不然就是违反刺法,故名。
见《东北植物药图志》。为苍术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又名恶漏。症为肛周及臀部两侧肌肉黑硬,结块如鸡蛋大小,疼痛,常有多数漏管。甚者臀部软组织坏死。系肛漏并发特异性感染所致。治宜先服大剂清热解毒药,后择期手术,配合脱管锭
见《中药材手册》。为白豆蔻之药材名,详该条。
儿科著作。又名《活幼心法大全》。明·聂尚恒撰。9卷。刊于1616年。卷1~6为痘科,对痘疹的病原及其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症状及治法,作了较详细的辨析,并提出了有关痘疹的学术见解;卷7是作者治痘疹的医案
即七宝散第一方,见七宝散条。
经外奇穴名。见《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位于臀部,以大转子和坐骨结节连线为底边,向上作一等边三角形,其顶点是穴。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偏瘫,荨麻疹等。直刺1.5~2.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
证名。指两脚小腿部肿胀作痛。多因风湿,或湿热下注所致。《寿世保元·脚气》:“湿热脚气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胁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足胫肿痛。”又:“风湿气,足胫肿痛。”参见脚气、足胫痛条。
【介绍】:明代医家。福建人。好学不倦,以医术闻名,卒年八十三岁。著有《济世良方》,已佚。
太医署教师职称。负责掌管按摩正骨专业的教授和考核,官阶为从九品下。参见太医署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