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拾遗》。即珠儿参,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别名椎顶、太祖。位于后正中线,第六颈椎棘突下缘。主治感冒,咳嗽,疟疾,项强;以及支气管炎,癫痫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①见《中药材手册》。为刘寄奴之别名。②见《江西草药》。为鹿茸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出《灵枢·经脉》。即足少阳胆经。详该条。
参见痧痘集解条。
见《药材学》。即石蟹,详该条。
见苏州医学院等《中草药手册》。即向日葵茎髓,详该条。
病证名。见《金匮要略》。指鼻涕清稀如水,喷嚏频频。参见鼽条。
医案著作。2卷。清·李冠仙撰于1835年。作者盛赞《寓意草》,并仿其格式,故名。所载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妇科、五官科等验案。案中议病、析因颇详,主张“药不执方,相宜而用”,同症异治,异症同治。立法处方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荷苞花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