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晚清医家。字宗汉。汉川(今湖北汉阳)人。根据《伤寒》、《金匮》论述,撰成《伏阴论》(又名《医寄伏阴论》)一书(1888年),认为此证为先有阴霾天气,淫雨连绵,人感受阴寒雨邪而致,病象多寒,故
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诸注候》。风注、寒注、气注、生注、凉注、酒注、食注、水注、尸注等九种注病的总称。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铁树果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咳逆》。又称火呃。因胃火上逆,或痰火郁遏所致。《证治汇补·呃逆》:“火呃,呃声大响,乍发乍止,燥渴便难,脉数有力。”治宜和胃降火。可用安胃饮、小柴胡汤等方。热结便秘者,可用凉膈散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三。又名杨梅圈疮。其形大小不一,二三相套,色红作痒。
书名。1卷。清·张撰。撰年不详。首为炮炙论,总论制药之法;其次分论232种药物的炮炙方法。主要参考雷敩以后各家本草著作及有关资料编成。1928年以后,本书又先后被改名为《制药指南》或《国医制药学》印行
病名。宋·苏轼《物类相感志》:“人身血气周身,不知几千息。人血行而壅则疮疖,于虚穴处则生核,谓之‘疡’,疮所生也。疮瘥,核亦消。”根据描述,相当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续发性淋巴结炎。
郁证之一。多由忧思过度,以致心脾气机郁结不舒。《类证治裁》卷三:“心脾郁,怔忡崩漏,归脾汤。”参见五脏郁证条。
出金·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脏腑惊证之一,详脏腑惊证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血风藤之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