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疡科选粹》卷四。①指手大指发痈疽。证治同调疽,见该条。②指两手背发痈疽、无头漫肿、聚毒成疮。证治同见手发背,见该条。③腕痈手屈之处结毒。证治同腕痈,见该条。可见《疡科选粹》所指之手疽,泛指手
病证名。指内有积热,而又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吐血。《症因脉治》卷二:“外感吐血之因,内有积热,诸经火盛,外有风寒,束其肌表,血络热甚,不得外越,妄行上冲。”因风热者,兼见发热头痛,鼻干口燥,或有咳
证名。见《儒门事亲·咯血衄血嗽血》。《赤水玄珠》卷九:“咯血者,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鲜或紫者是也,又如细屑者亦是也。”《张氏医通·诸血门》:“咯血者,不嗽而喉中咯出小块,或血点是也。其证最重,
【介绍】:见王叔和条。
丛书。包括四种医著,即清·庄一夔《遂生编》1卷,《福幼编》1卷;清·周鹤群《良方集要》1卷;清·李嘉祥《经验良方》1卷。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方。牛髓、羊髓、白蜜、酥、枣肉各一斤,茯神、川芎、天门冬、桂心、当归、牛膝、人参、防风、五味子、鹿角胶、菟丝子(酒浸)、熟地黄各一两,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令干)二两。前
证名。又称肛头痒痛。《杂病源流犀烛·脱肛源流》:“肛门痒痛,湿与火病也。大肠有湿,流注于肛门,则作痒。宜秦艽羌活汤。甚或生虫,其痒难当,治法与虫痔相同。宜神应黑玉丹、萹蓄汤;外以苦楝根煎汤熏洗。大肠有
证名。指痛在下身者。见《张氏医通·身体痛》。多由湿热相搏下注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可用黄柏、苍术等煎服。若小便不利者,宜用五苓散、二妙丸等方。
吻的异体字。见吻条。
舌苔灰黑而干燥,满舌裂纹。主脏腑热盛,或热灼真阴。若脏腑热盛,热邪结实,可攻下;邪未结实,则宜清热生津;若真阴亏竭,可清热滋阴为治(见《辨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