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经释义

内经释义

医经著作。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系全国中医院校第二版《内经》统编教材。其总论分导论、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六篇。详阐《内经》理论体系及全书要旨。其原文部分则是选取重要而又有代表意义的《素问》《灵枢》及《难经》原文若干篇予以注释,间附按语,是《内经》教材中较好而影响较大的版本。1964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 耳和髎

    见和髎条。

  • 红中似苔非苔舌

    红舌上有粘腻似苔非苔之象,在温热病中,为中焦夹有秽浊之气所致,急于方药中加入芳香之品以逐之(见《温热论》)。

  • ①七情之一。悲哀过度可伤脏气。《灵枢·口问》:“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而内脏病变亦可致易悲之症。《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素问·宣明五气》:“(精气)并于肺则悲。”②病证名。

  • 云连

    见《本草从新》。为黄连药材之一种,详黄连条。

  • 手儿参

    见《陕西中草药》。为手掌参之别名,详该条。

  • 紧痧

    痧证之一。指痧之急发痛晕而危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紧痧,其痛急,霎时晕倒,不消半刻即死,故曰紧。若知之者,急为放血焠刮。”方用涤痧丸。参见痧条。

  • 白喉捷要

    见时疫白喉捷要条。

  • 陈亚

    【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药名诗》,1卷,已佚。

  • 湿困脾阳

    指水湿影响脾阳运化功能的病变。与脾虚湿困的病机稍有差异,但主要证候大致相同。脾虚湿困,是因脾虚导致水湿困阻,脾虚是发病的关键。治宜健脾为主,结合燥湿。湿困脾阳,湿是发病的关键,治宜燥湿利湿为主,湿去则

  • 黄帝八十一难经

    即《难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