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偁(chēng 称)
【介绍】:
宋代官吏。字德扬。括苍(今浙江丽水)人。曾任太常博士,著《何偶经验药方》2卷。
【介绍】:
宋代官吏。字德扬。括苍(今浙江丽水)人。曾任太常博士,著《何偶经验药方》2卷。
出《神农本草经》。为天花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缪希雍条。
证名。指四肢的肩、肘、腕、股、膝、踝等关节伸屈不利。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多由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痹阻所致。本证可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证。
各种疾病所出现的证候,通常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在四诊的基础上,把这些具有规律性的证候,系统地分别归纳为若干类型,作为识别疾病的一种方法。如伤寒的六经证候,温病的卫、气、营、血证候,都是属于这种分类方法。
【生卒】:约1563~1640【介绍】:明代著名医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先祖原是四川绵竹县人,因有军功被任为绍兴卫指挥。他幼年随父亲到京城,十几岁时,从名医金英学医;中年从军,曾
指津液精血不足所出现的病证。出《素问·调经论》。多由真阴虚衰或热病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症见形体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遗泄
即足第四趾。又称次小趾。《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
病名。指齿牙蛀蚀,间或食物残渣嵌于龋孔而致疼痛。《沈氏尊生书》卷二十三:“虫蚀痛,由饮食余滓积齿缝间,腐臭之气淹渍,致齿龈有孔,虫生其间,蚀一齿尽,又蚀一齿。”宜以五倍子、胡椒研末为丸,塞蛀孔中。保持
见伤寒论后条辨条。
【介绍】:见凌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