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书名。各2卷。清·张璐撰。刊于1667年。作者博览《伤寒论》诸家注本,有“多歧而不一”的感慨。后得《伤寒论条辨》、《尚论篇》等书,在反复钻研之后,“向之所谓多歧者,渐归一贯”。书名的意义,张氏释为“缵者,祖仲景之文;绪者,理诸家之纷纭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汇明其源流……”(见本书自序)。在编次方面,将王叔和整理本予以重编,诠释采《尚论篇》等诸家注文,参以个人见解,是为“缵论”部分;又鉴于《伤寒论》原书有残缺,证治或有不全,遂博搜前人方论予以补充,是为“绪论”部分。但“缵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尚论篇》原文的编次,“绪论”所补充的方剂,其中个别有配伍不够严密的缺陷。

猜你喜欢

  • 俞星阶

    【介绍】:见俞应泰条。

  • 汤执中

    【介绍】:宋代医官。随高宗赵构南渡,迁居永丰(今江西永丰县)。擅长妇科。

  • 三十脉

    三十种脉象。出滑寿《诊家枢要》。即浮、沉、迟、数、虚、实、洪、微、弦、缓、滑、、长、短、大、小、紧、弱、动、伏、促、结、芤、革、濡、牢、疾、细、代、散脉。

  • 鸡脚叉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鹅掌金星草之别名,详该条。

  • 风湿腰痛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多因风湿乘袭,留滞经络所致。症见腰背重痛,转侧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自汗身重;或见浮肿,脉多浮涩。治宜祛风化湿。可用羌活败毒散、独活秦艽汤、五加皮汤等方。本证可见于

  • 葭花

    出《尔雅》。为芦花之别名,详该条。

  • 体表定位用词。即“侧”或“面”。上廉即上侧(面),内廉即内侧(面)。《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

  • 六腑所合

    指六腑配五脏,表里相合的关系。《灵枢·本输》:“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 肿腮

    病名。《杂症会心录》卷下:“肿腮一症,是疫病,非伤寒也,是清邪中上焦,非风热也。……为疫病之最轻者。其症初起,恶寒发热,脉浮数,耳之前后作肿痛,隐隐有红色。”临床治疗,体实者可用甘桔汤加牛蒡、丹皮、当

  • 扫帚子

    见《中药材手册》。为地肤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