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伏暑

伏暑

①病名。指发于深秋以至冬月的伏气温病。见《济生方》卷三。《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伏暑症,暑久伏病也,……若热毒之气既已受之,或为些小风寒所固,此毒遂渐渐入内,伏于三焦肠胃之间,或秋或冬,久久而发,此暑毒伏于人身之内。”因病发季节不同,有秋时晚发秋后晚发伏暑晚发伏暑伤寒等。病证轻重与邪伏时间的长短有关。《温病条辨》卷一:“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初起多由新感引动,头痛身热,恶寒无汗,体痛肢楚,脘闷恶心口渴或不渴,便秘或溏,色如红酱,溺黄浊而热,继则状如疟,但寒热模糊不甚分明,或皮肤隐隐见疹,或红或白,甚或但热不寒,热盛于夜,谵语烦躁,渴喜冷饮,或呕或呃,天明得汗,身热虽减而胸腹灼热不除,病程久延,速则三四候可解,缓则五七候始除。舌苔白腻而厚或满布如积粉,继则由白转黄,甚则转灰转黑,或糙或干,或焦而起刺,或燥而开裂。亦有初起即寒少热多,日轻夜重,头痛而晕,目赤唇红,面垢齿燥,烦躁恶热,口干不喜饮,饮则干呕,咽燥如故,肢虽厥冷而胸腹灼热如焚,大便多秘,或解而不多,或溏而不爽,肛门如灼,溺短赤涩,剧则手足瘛疭,昏厥不语,或烦则狂言乱语,静则郑声独语,舌色鲜红起刺,剔无苔垢,甚则深红起裂,或嫩红而干光,俟其邪由营转气,苔始渐布薄黄,及上罩粘腻薄苔,如舌红中夹黑苔,或舌红起刺中夹黄黑苔者,症情凶危,本病脉多弦数不扬,治宜视热偏重者,按暑温治疗,湿偏重者,按湿温治疗。②指病因。《六因条辨》中卷:“四时伏气,皆能为病,即伏寒、伏风、伏燥,皆可与伏暑立名主病。故春温为冬令之伏寒,肠风为春令之伏风,疟痢为夏间之伏暑,咳嗽为秋天之伏燥,以类而推。”

猜你喜欢

  • 助阳

    即补阳。详该条。

  • 囟开不合

    出《小儿药证直诀》。即解颅。详该条。

  • 黄凯钧

    【介绍】:清代医家。字南重,号退庵。浙江嘉善人。行医多年,撰有《友渔斋医话》8卷(1812年刻行),包括:《一览延龄》、《橘旁杂论》、《上池涓滴》、《肘后偶抄》、《证治指要》、《药笼小品》,论述养生、

  • 孤阳上越

    即虚阳上浮。详该条。

  • 反关脉

    一种生理性变异的脉位。指桡动脉行于腕关节的背侧,故切脉位置也相应在寸口的背面。有同时见于两手,或独见一手的。《三指禅》:“间有脉不行于寸口,由肺列缺穴,斜刺臂侧,入大肠阳溪穴,而上食指者,名曰反关。”

  • 侏儒

    病证名。出《礼记·王制》。身材异常矮小人之称。患儿自三、四岁开始,生长发育显著缓慢,身高一直低于同龄同性小儿之平均身高百分之三十以上,年龄越大,矮小越明显,但智力发育多属正常。仅个别有智力过高或稍低者

  • 妊娠外感黄苔舌

    孕妇外感见黄苔。为邪已化火的里热证,宜白虎汤清里热,以免热邪伤胎。若面黄舌苔黄腻,为湿热在里,当清热利湿(见《伤寒舌鑑》)。

  • 呼吸行气

    行气法之一。指针刺时配合患者呼吸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金针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是指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上方,宜在病人吸气时提针,使气上行;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下方,宜在病人呼气时插

  • 中医政策

    指中国政府在五十年代为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而制定的政策。见《人民日报》1954年10月20日以“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为题的社论。其核心是肯定“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儿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

  • 气色

    诊法术语,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