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痰

五痰

五种痰证的总称。①指风痰热痰湿痰酒痰沫痰。又指风痰、热痰、湿痰、酒痰、食痰。上述两种五痰,均见《儒门事亲·治法杂论》。②指风痰、热痰、寒痰气痰味痰。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方书皆曰五痰,何谓也?答曰:所谓风痰、寒痰、热痰、气痰、味痰。”味痰又名酒痰。③指风痰、湿痰、燥痰、热痰、寒痰。《医宗必读·痰饮》:痰有五,“在脾经者,名曰湿痰。”“在肺经者,名曰燥痰。”“在肝经者,名曰风痰。”“在心经者,名曰热痰。”“在肾经者,名曰寒痰。”

猜你喜欢

  • 心演

    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两乳之间的心窝部,用治惊风。《针灸大成》卷十:“慢惊……两太阳、心演用潮粉热油拭之。”

  • 乳衄

    病证名。《疡医大全》卷二十:“妇人乳房并不坚肿结核,惟乳窍常流鲜血,此名乳衄。”乃属忧思过度,肝脾受伤,血失统藏所以成衄。治宜平肝散郁,养血扶脾为主。内服黑消遥散。相当于乳腺管内或囊内乳头状瘤。

  • 燥火眼

    病名。见佚名《抄本眼科》。即风火眼,详该条。

  • 眼系

    《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即目系。详该条。

  • 皮肤针

    针具名。一种多针浅刺的专门针具,因其刺激仅及皮肤,故名。可用6~7号缝衣针5~7枚,横插入一根钻有孔眼的竹箸末端并加线固定,亦称箸针。市售小锤式皮肤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梅花针、七星针、丛针等

  • 阴囊汗

    见《丹溪心法附馀·盗汗》。阴汗之一种。详阴汗条。

  • 趾骨伤

    病名。《疡科选粹》卷八。因跌扑、压扎所伤。局部肿胀、疼痛,可有畸形及骨声,功能受限。治宜在麻醉下手法复位,夹缚固定。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消痛减后,改服正骨紫金丹或接骨丸;后期服展筋丸、小活络丹及

  • 接骨

    经外奇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接脊。见该条。

  • 感暑眩晕

    病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又称中暑眩晕。详该条。

  • 闷瞀

    指心胸闷乱,眼目昏花之状。多属热证、实证。《素问·玉机真藏论》:“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高士宗注:“闷,郁也;瞀,目不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