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治疗血崩常用的三个基本治则。《丹溪心法附余》:“经血暴下,久而不止,谓之崩中。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若止塞其流,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能遏;若止澄其源,
见《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为黄蓬花之别名,详该条。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晕痧,一时头眩眼暗,昏迷跌倒,乃毒痧所致,毒血一冲,必至败坏脏腑,其势甚急,不能少延。盖因毒血与食积痰气,结聚心腹胸膈,而经络不转,气血不通,虽放而血不流,虽刮
病证名。又称伤胃。指因酒食太过,胃络受伤所致的吐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致翻呕吐逆,物与气上冲蹙胃口决裂,所伤吐出,其色鲜红,心腹绞痛,白汗自流,名曰伤胃
出《卫生杂兴》。即芭蕉油,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即蜜蜂子,详该条。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阴地蕨之别名,详该条。
用燥湿的药物,以治疗湿浊内盛,胸痞腹满之证。《汤液本草》卷上:“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又如脘腹胀满、怠倦恶食、口和不渴,舌苔白腻而厚,用平胃散以燥湿健脾。
出《芷园臆草》。即柳枝,详该条。
又名囟门,即额囟。婴幼儿两顶骨前内角尚未发育完全所致。两岁以后,额囟闭合而称顶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囟骨者,婴儿顶骨未合,软而跳动之处,名曰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