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诗词古文>上官婉儿生平

上官婉儿生平介绍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查看上官婉儿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称量天下士

  相传婉儿将生时,母亲郑氏梦见一个巨人,给她一秤道:“持此称量天下士。”郑氏料想腹中,必是一个男孩,将来必能称量天下人才,谁知生下地来,却是一个女儿,郑氏心中甚是不乐。这婉儿面貌美丽,却胜过她母亲,自幼儿长成聪明伶俐,出世才满月,郑氏抱婉儿在怀中戏语道:“汝能称量天下士么?”婉儿即呀呀地相应。待往后婉儿专秉内政,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果然“称量天下士”。 

  红梅妆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 ”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段成式之子(或其侄)段公路在《北户录》里叙述得比较详细:“天后(武则天)每对宰臣,令昭容(上官婉儿)卧于案裙下,记所奏事。一日宰相对事,昭容窃窥,上(唐高宗)觉。退朝,怒甚,取甲刀札于面上,不许拔。昭容遽为乞拔刀子诗。后为花子,以掩痕也。 ”此说来自于上官婉儿同时代的陈藏器撰写的《本草拾遗》,故较为可信。然而在后人的记载中,关于婉儿为何受黥刑,却更为玄乎。

  古代色情小说《控鹤监秘记》中说武则天将上官婉儿倚为心腹,甚至与张昌宗在床榻间交欢时也不避忌她。上官婉儿免不得被引动,加上张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一天,婉儿与张昌宗私相调谑,被武则天看见,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儿前髻,伤及左额,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亏得张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儿因额有伤痕,便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以遮掩,谁知却益加娇媚。宫女们皆以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额点红效仿,渐渐地宫中便有了这种红梅妆。

  另有一说是上官婉儿厌恶武则天男宠对自己的调戏而关闭甬道,致使皇权象征的明堂因报复被毁,武曌大怒,下旨欲杀之。在宫内临刑前,改变主意,赐给了婉儿生存的机会,却在她额头上刻了忤旨二字。总之,此等说法不足为信。 

  木门寺题诗

  相传李贤被母武则天贬为庶人,流放巴州,途经木门(今四川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曾与木门寺内方丈在石上晒经,巨石上刻有佛像700余尊,曰“晒经石”,他写下“明允受谪庶巴州,身携大云梁潮洪,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神龙云不逢”的诗句为自己感到惋惜。后来上官婉儿去巴州看望李贤,行至此地,闻李贤被害,就在“晒经石”上修建亭子(惜毁于战火),题写《由巴南赴静州》一诗于亭上,怀念李贤:“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  

  玉簪花神

  传说上官婉儿常喜花前读书,尤爱在夏日的傍晚,伴着玉簪花的幽香,细细品味书中的辞章妙句。以上官婉儿为司玉簪花神是合适的。她的诗作也如玉簪花一样幽怨伤感,是长期宫禁生活的哀吟。

  与帝王将相

  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麟德元年(664),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被配没掖廷。在掖廷为奴期间,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著文,而且明达吏事。

  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着文。上官婉儿须臾而成。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

  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在脸上刻记号)。此一节,史家说法各异,一说为嗣圣元年二月,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自己当皇帝。扬州司马徐敬业率十万之众讨伐武则天,当时骆宾王写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婉儿从宫人手中得到,因文采飞扬,爱不释手。在与武则天交谈中,婉儿讲出要爱护人才的话,招致女皇帝不满。

  另一说则离奇一些,武则天万岁通天三年的一天,武则天与男宠张昌宗兄弟二人正在吃早餐,上官婉儿也一旁坐下吃饭。突然,武则天一扬手,一把利刀射向上官婉儿的额头。原来,上官婉儿在吃饭时多看了张昌宗两眼,被武则天一气扔出匕首。上官婉儿不该暗中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偷情。武氏气愤不过,下令将上官婉儿关了起来。但她心里也矛盾极了:婉儿常为她制诰下令,几乎不用武氏操心;不杀,又咽不了恶气。于是决定代之以黥刑,让她接受教训。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侍奉,更得武则天欢心。

  景龙四年六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七月,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韦后及其党羽。婉儿本是个聪明人,竟带着宫人出迎,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李隆基看,期免一死。但李隆基看后却说:“此婢妖淫,渎乱宫闱,今日不诛,后悔无及了。”遂杀了上官婉儿。

  李隆基虽剑杀上官婉儿,但他仍肯定其文学造诣,即位后广征她的作品,编成文集二十卷,一代旷世才女,不至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人物生平

  名门出身

  上官婉儿是西汉上官桀、上官安、上官期祖孙三代的后裔,高祖父上官贤官至北周幽州太守,曾祖父上官弘曾在隋朝时任江都宫福监,祖父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

  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与父亲上官廷芝一起被武则天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廷。在掖廷为奴期间,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着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

  女皇宠幸

  仪凤二年(677年),武则天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当场出题考较。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文意通畅,词藻华丽,语言优美,真好像是夙构而成。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

  墓志载其十三岁为才人,可能是武则天为了免去其奴婢身份而给予的名份。] 

  后来武则天称帝,诏敕多出其手者,时称“内舍人”。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而已。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 

  从通天元年(696年)(出自《景龙文馆记》,《旧唐书》为圣历年)开始,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成为昭容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拥护李唐宗室的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神龙政变后,唐中宗复辟,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深被信任,又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

  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安乐公主亦多往来,屡次劝说韦皇后行武则天的故事,于是韦皇后上表请求规定全国士民百姓一律为被父亲休弃的母亲服丧三年。又请求规定天下百姓二十三岁时才算成丁,到五十九年就免除劳役,改易制度,用来收取人心民望,李显都准许了。 

  上官婉儿又向韦皇后推荐武三思,将武三思领进宫中,李显于是开始与武三思商议政事,张柬之等人从此都受到了武三思的遏制。不久,武三思依靠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权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儿又与其私通,并在所草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诏发羽林军三百余人,杀武三思、武崇训于其府第,并诛其亲党十余人,又引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叩击阁门而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忙逃至唐中宗和韦皇后处,并扬言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李显和韦皇后一时大怒,遂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令右羽林将军刘仁景率飞骑二千余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李重俊兵败被杀。

  但据墓志记载,上官婉儿曾四次向中宗进谏,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从检举揭发,到辞官不做,再到削发为尼,都没有得到唐中宗准许,最终以死相谏。喝毒药后,太医紧急救治,才得以保命。

  引领文风

  上官婉儿深得李显、韦皇后信任,专秉内政,祖父一案也被平反,上官仪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上官庭芝追赠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

  此后,上官婉儿又经常劝说李显,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每次都同时代替李显和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数首并作,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作之诗,李显又令她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因此,朝廷内外,吟诗作赋,靡然成风。上官婉儿酷爱藏书,曾藏书万余卷,所藏之书均以香薰之。百年之后,其书流落民间,依然芳香扑鼻且无虫蛀。

  其母郑氏去世后追谥为节义夫人,婉儿上表将自己的品级降为婕妤以示哀悼,不久之后恢复。

  李显派人又在上官婉儿居地穿池筑岩,穷极雕饰,常引大臣宴乐其中。当时,宫禁宽疏,允许宫内官员任意出入。上官婉儿遂与一些宫官在宫外购筑宅第,经常与他们交接往来,有的人因此而求得高官要职。中书侍郎崔湜就是因为与上官婉儿在外宅私通,后被引以为相的。不久,崔湜又在主持铨选时,多有违失,被御史李尚隐弹劾,以罪被贬外州司马;也因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为其申理,仍官复原职。

  政变被杀

  景龙四年(710年),太平公主势力日盛,上官婉儿又依附太平公主。六月,李显突然驾崩,韦皇后将台阁政职、内外兵马大权以及中央禁军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党羽和族人,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然而宰相宗楚客、韦温更改诏书,劝韦后效仿武则天。

  得到消息的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7月21日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以禁军官兵攻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一党,拥立其父李旦。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以证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刘幽求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但李隆基不许,杀上官婉儿于旗下。后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太平公主非常哀伤,派人去吊祭,并出钱五百匹绢。

  景云二年(711年)七月,复封为昭容,谥号惠文。但据2013年9月出土的墓志铭可以确定上官婉儿是被葬于唐景云元年八月,其墓志盖上已刻上了“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即可确定在上官婉儿死后不久,也即被葬的时候就已经恢复了其昭容的称号而不是史书上记载的死去一年后的景云二年七月。

  开元初年,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作序。但据张说所著《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结合墓志内容推测,应该是太平公主上表请求编集文集。此集今佚,《全唐诗》仅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猜你喜欢

  • 徐贲

    (1335—1393)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 周昌

    周昌,字培公,荆门人。官山东登莱道参政。

  • 张光纬

    明末清初江南无锡人,字次民,号息庐。明诸生。入清,隐居不仕。有《息庐剩稿》。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何晏

    (190—249)三国魏南阳宛人,字平叔。何进孙。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娶魏公主。美姿容,面白,人称“傅粉何郎”。齐王芳正始中,曹爽辅政,累官散骑侍郎、尚书,典选举,晋人傅咸谓其所用官吏皆能称职。赐爵列侯。坐曹爽同党,为司马懿所杀。好《老》、《庄》,援老入儒,其说以贵无为本。与夏侯玄、王弼等倡玄学,事清谈,形成一时风气。撰有《论语集解》等。

  • 周存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代宗大历八年(773)登进士第。事迹见《登科记考》卷一〇。《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2首。

  • 郑之珍

    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明万历补邑庠生。后来祁门县文化部门,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确认他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郑之珍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游心于方外。

  • 孙楚

    (?—293)西晋太原中都人,字子荆。才藻艳拔,年四十余始参镇东军事,迁著作郎。参石苞骠骑军事。恃才傲物,遂构嫌隙,致湮废积年。后扶风王司马骏与楚旧好,起为参军。官终冯翊太守。

  • 曾仕鉴

    曾仕鉴,字明吾,一字人倩。南海人。明神宗万历十三年(一五八五)举人。二十年(一五九二)任内阁中书,历官户部主事。时值倭寇入侵,赵文懿延仕鉴画策。仕鉴著《兵略》上之,宋经略应昌得之,疏请加仕鉴职衔。仕鉴官侍从,尤留意民瘼,锦衣千户韦梦麒请采珠,仕鉴即上疏止之。又疏修屯政。会差趱南直隶白粮,乘便南还,遂不复出。有《庆历》、《公车》、《洞庭》、《罗浮》、《和杜》诸集。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九有传。

  • 王磐

    王磐(约1470年~1530年)称为南曲之冠。明代散曲作家、画家,亦通医学。字鸿渐,江苏高邮人。少时薄科举,不应试,一生没有作过官,尽情放纵于山水诗画之间,筑楼于城西,终日与文人雅士歌吹吟咏,因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正德间,宦官当权,船到高邮,辄吹喇叭,骚扰民间,作《朝天子·咏喇叭》一首以讽。著有《王西楼乐府》、《王西楼先生乐府》、《野菜谱》、《西楼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