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诗词古文>萧华生平

萧华生平介绍

萧华(?-762年),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唐朝宰相,太子太师萧嵩长子。萧华出身于兰陵萧氏齐梁房,早年曾任给事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袭爵徐国公。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擒获,授为魏州刺史。后复归朝廷,历任秘书少监、尚书右丞、河中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年),萧华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宝应元年(762年),因得罪李辅国,被罢为礼部尚书。代宗继位后,宰相元载为讨好李辅国,贬萧华为硖州司马,后萧华病逝于贬所。>>查看萧华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萧华早年以门荫入仕,在父亲萧嵩罢相后被擢升为给事中,后又任工部侍郎。天宝八年(749年),萧嵩病逝,萧华袭爵徐国公。他生性稳重,家风严谨,后拜兵部侍郎。

辗转归朝

  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入蜀避乱。萧华因未及随驾,被叛军俘获,授为魏州刺史。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弑杀。

  乾元元年(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萧华暗中与朝廷通信,欲在魏州为内应,结果被叛军侦知,遭到囚禁,直到崔光远收复魏州,才被放出。唐肃宗获知萧华在魏州施行仁政,便正式任命他为魏州刺史。十二月,史思明率军南下。郭子仪担心萧华再次被叛军俘获,便让崔光远接任魏州刺史,并将萧华召到相州,安置在军中。

升任宰相

  乾元二年(759年),九节度兵败相州。萧华返回长安,因曾接受叛军任命的官职,被降为秘书少监,但不久便升任尚书右丞。后来,萧华出镇河中府,担任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

  上元二年(761年),萧华被拜为宰相,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并监修国史。当时,宦官李辅国掌握禁军,倚仗恩宠,求取宰相之位,并讽劝裴冕,让他推荐自己。萧华正色拒绝,因此得罪李辅国。
谪贬硖州

  宝应元年(762年),李辅国上奏皇帝,称萧华专权,要求免去其宰相之职。唐肃宗不许,李辅国便再三上奏,并推荐元载。唐肃宗无奈,只得将萧华罢为礼部尚书,任命元载为同平章事。
同年四月,唐肃宗病逝,唐代宗继位,李辅国因拥立之功被拜为宰相。元载迎合李辅国的意旨,将萧华贬为硖州员外司马。后来,萧华病逝于硖州贬所。

轶事典故

  肃宗末年,李辅国日渐骄纵,竟向皇帝求取宰相之职。肃宗忌惮他的兵权,不敢直接拒绝,委婉地道:“凭你的功劳,什么官不能当,只是不知道朝中重臣的意见。”李辅国便去游说尚书仆射裴冕,想让他推荐自己。肃宗私下对萧华道:“李辅国想当宰相,如果裴冕等大臣呈上荐表,那我就没有理由拒绝他了。”萧华询问裴冕,裴冕道:“没有这种事,我宁可砍断胳膊也不会让李辅国拜相。”李辅国在肃宗朝始终未能拜相,并因此怨恨萧华。

后世地位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萧华位列其中。

家庭成员

父亲:萧嵩,玄宗朝宰相,拜中书令,官至太子太师,封徐国公。

兄弟:萧衡,娶唐玄宗之女新昌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太仆卿。

儿子:萧恒,官至殿中侍御史。

儿子:萧悟,官至大理司直。

孙子:萧俯,萧恒之子,穆宗朝宰相,拜同平章事,官至左仆射,袭徐国公。

孙子:萧仿,萧悟之子,僖宗朝宰相,拜同平章事,官至司空,封兰陵县侯。

猜你喜欢

  • 魏学洢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 班彪

    班彪(3年―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汉书》,史料多依班彪,实际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继续。其女班昭等又补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 杨侃

    杨侃(488-531年),字士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南北朝时北魏大臣,侍中杨播之子。颇爱琴书,尤好计画,袭爵华阴伯。机敏有才干,扬州刺史长孙稚请为录事参军。从平萧宝夤叛乱有功,除冠军将军、东雍州刺史,转岐州刺史。历任度支尚书、给事黄门侍郎,官至卫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侍中,封济北郡公,助力孝庄帝斩杀尔朱荣。普泰元年,为尔朱天光害于长安,时年四十四。太昌年间,赠使持节、都督秦夏二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归葬华阴祖茔。

  • 邹期桢

    邹期桢(1567-1642),明文学家、学者。字公宁,号经畲,无锡人。崇祯初举贤良方正,不就,以诸生终。

  •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 刘昚虚

    刘昚虚(约714年—约767年),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开元二年(约714年),约卒于大历二年(约767年)。20岁中进士,22岁参加吏部宏词科考试,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为皇太子校勘经史;旋转崇文馆校书郎,为皇亲国戚的子侄们校勘典籍,均为从九品的小吏。殷璠《河岳英灵集》录其诗十一首。

  • 韩延之

    北魏南阳堵阳人,字显宗。仕晋为平西府录事参军。刘裕伐司马休之,致书密招,延之复书严辞拒之。又以刘裕父名翘,字显宗,遂以“显宗”为己字,名子曰翘,以示不臣刘氏。后奔姚兴,复入魏。明元帝以为武牢镇将,封鲁阳侯。

  • 张光纪

    张光纪,字肃仲,号小泉,青县半截河人(明初青县属河间卫),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二十三年(1595)三甲第二百名进士,初授衮州府东阿县知县,得罪上司,调任信阳,郁郁而终。著有《晋中草》、《杜律评解》等。《张氏族谱》录其散句若干。

  • 甄后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实则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为妻。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黄初二年(221)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曹叡即位后,追谥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明帝曹叡将甄氏改葬于朝阳陵。

  • 李道坦

    道坦字坦之,钱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