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诗词古文>毌丘俭生平

毌丘俭生平介绍

毌丘俭(GuànqiūJiǎn,?-255年),字仲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继承父毌丘兴爵位高阳乡侯,任平原侯文学。魏明帝即位后,上疏劝魏明帝停止加建皇宫的工程,升为荆州刺史。253年击退吴国诸葛恪的大举进犯,战功累累。司马师废帝,毌丘俭感昔日魏明帝之恩,为曹魏政权做拼死一搏,于正元二年(255年)发动兵变,即后人所谓“淮南三叛”之一,惜准备不足,兵败身亡。>>查看毌丘俭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上书劝谏

  毌丘俭继承父亲毌丘兴(曾任武威太守)的爵位高阳乡侯,任平原侯文学。

  黄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先后任尚书郎及羽林监,因为曾在东宫办事,得到曹叡亲待。后出任洛阳典农,当时时魏明帝大兴土木,毌丘俭上疏说:“依愚臣之见,天下应最先消灭的是吴、蜀二贼,最应办理的事是丰衣足食。如果二贼不被消灭,老百姓饥寒交迫,即使宫室再美,还是没有益处的。”因而迁为荆州刺史。

  跨海东征

  青龙三年(235年),毌丘俭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

  青龙四年(236年),率兵讨伐自称燕王的公孙渊,但被公孙渊击败。景初元年(237年),联合司马懿再度进攻公孙渊,经过一年苦战,最终平定辽东。毌丘俭因功封安邑侯。

  正始五年(244年),毌丘俭带步骑兵万人出玄菟讨伐高句丽,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败高句丽东川王,将号称有二万人的高句丽军诛灭一万八千余人,东川王偕同妻子及千余骑逃窜往东沃沮(又称南沃沮),守坚固的丸都城。毌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但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正始六年(245年),毌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注:今朝鲜咸北会宁)。随后,毌丘俭自在丸都一带坐镇,毌丘俭又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到沃沮,另一路由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于高句丽的不耐等濊貊种落。王颀的军队追至竹岭,再度大破东川王余部。随后,魏军杀至沃沮境内,将协助高句丽的邑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东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内,魏军进一步追讨。但高句丽王终于在部下的忠诚保卫下击杀一小队魏军而得以隐匿。王颀军主力则进一步向东北行,一直抵达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地带。而刘茂、弓遵也成功击溃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举邑降,将东汉初废弃的临屯郡故地再次纳入版图。整个征剿行动至正始六年(245年)年初基本结束,最终毌丘俭等刻石纪功并于正始六年(245年)五月回师凯旋。(注:1906年毌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集安市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不久,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注:据《三国史记》载,高句丽以诈降计刺杀王颀,打败魏追兵。此事不见于中国史籍,应为其吹嘘之语。)魏军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丽人口数千,将他们迁入内地。

  毌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濊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击退吴军

  后来迁任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嘉平四年(252年),与镇东将军诸葛诞的防区互换,并任毌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次年与扬州刺史文钦、司马孚击退围攻合肥新城的东吴太傅诸葛恪。

  报恩起兵

  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变后,与曹爽关系密切的文钦,见曹爽被司马懿所诛,已经非常畏惧,后想用敌兵首级换赏赐又屡被司马师拒绝,心怀怨念,毌丘俭以礼厚待文钦,文钦亦感念毌丘俭的恩德,两人交好。

  嘉平六年(254年)三月,夏侯玄、李丰等重臣密谋取代权臣司马师元辅的地位,事情败露,司马师诛杀夏侯玄等人全族。同年九月,皇帝曹芳欲利用司马昭因伐蜀被召见的时候,夺取司马昭所指挥的部队攻击大将军司马师,事情败露。司马师再次发动政变,废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毌丘俭与夏侯玄、李丰平素友好,二人被害令毌丘俭不安,同时亦感昔日魏明帝之恩,想为曹魏政权做拼死一搏。毌丘俭之子毌丘甸亦鼓励父亲反抗司马师,于是在正元二年(255年)正月,毌丘俭、文钦谎称得到了郭太后的手诏,毌丘俭与文钦于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他们将在淮南屯驻的大小将领都召集到寿春城内(安徽寿县),在城西筑坛,歃血为盟,留下老弱的驻守寿春,其余的5、6万人向西北进到项城附近(河南项城),毌丘俭构筑工事,文钦率领机动部队在外围。同时,向天下发出公告,揭露司马师的罪恶并将毌丘宗等四子送入东吴为质以求外援(此为淮南三叛中的第二次)。

  司马师于是亲征毌丘俭,又派诸葛诞、胡遵、王基等到附近驻守,同时命令各路大军不可与毌丘俭交战。毌丘俭、文钦不能进攻,退军又怕寿春被袭击。但是淮南将士的家属都在北方,于是士气低落,越来越多士兵投降,只有淮南新加入的农民仍然效忠。司马师调遣兖州刺史邓艾调泰山诸军一万多人至乐嘉,并要求他示弱以引诱毌丘俭,而司马师帅大军从汝阳潜兵与邓艾会合。文钦不察,率军攻打邓艾而中了司马师设下的诱敌之计,被魏军击破败走。毌丘俭听到文钦战败的消息后慌忙弃城,乘夜逃遁。走至慎县,左右侍从各自逃命,毌丘俭和幼弟毌丘秀和孙毌丘重藏匿在草丛中。平民张属射杀毌丘俭,因而被封侯,毌丘俭枭首送入洛阳。毌丘秀、毌丘重和文钦都逃入东吴。其余均降。毌丘俭事后被诛灭三族。

  后来西晋灭吴,其在东吴的子孙得以重返中原,在晋朝任官。毌丘俭之孙毌丘奥,仕晋为巴东监军。

猜你喜欢

  • 杨浚

    《全唐诗》收其《送刘散员赋得陈思王诗明月照高楼》诗1首,小传云为“贞观时人”。按此诗出《文苑英华》卷二八五。从同唱诸人事迹看,此诗应为隋时作。其人是否入唐,尚无确證。

  • 姚文然

    (?—1678)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若侯,号龙怀,一字弱侯。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顺治间荐授国史院庶吉士,改礼科给事中,历工、户科。与魏象枢并以敢言称,时号姚魏。康熙间官至刑部尚书。卒谥端恪。有《姚端恪公诗文集》。

  • 湛方生

    湛方生,东晋诗人。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据他的《庐山神仙诗序》提到“太元十一年”一语,可知他当生活于东晋后期,孝武帝时人,曾任西道县县令、卫军咨议,后辞官归隐。《隋书·经籍志》载《湛方生集》共10卷,今佚。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9首,另有一些佚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和赋18篇。

  • 叶李

    叶李(1242—1292)字太白,一字舜玉,号亦愚,杭州富阳庆护里(今环山乡)人。少聪慧,性耿直。20岁入太学读书,与朱清相友善。南宋末年因反对投降派被流放。终宋只为国子监生,大才不能仕。但是后出仕元朝,六年就做到了一品官职。如今史届坊间评价不一,一方面清朝乾隆帝评价:“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为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以降元”这一句话闻于世人,另一方面也有世人提出南宋在时叶李欲为国效力反而受到冤屈贬斥报国不能,及至仕元清明廉正不可不谓是一位好官,这不应为仕元朝就刻意贬低和忽略的。

  • 周焯

    周焯,字月东,号七峰,天津人。拔贡。有《卜砚山房诗钞》。

  • 赵眘

    赵眘一般指赵昚。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赵昚去世,在位27年,享年68岁,葬会稽府永阜陵。宋孝宗普遍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 静诺

    静诺,仁和人,林氏女,号自閒道人。雄圣庵尼。有《息肩庐诗草》。

  • 郑遨

    郑遨(866-939),字云叟,唐代诗人,滑州白马(河南滑县)人。传他“少好学,敏于文辞”,是“嫉世远去”之人,有“高士”、“逍遥先生”之称。

  • 齐之鸾

    齐之鸾,男,字瑞卿,号蓉川,安徽桐城县城人,明朝有名的直臣,事迹入选明史,为桐城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据传齐之鸾先祖本明代开国功臣凤阳徐达之后,明太祖逼死中山王徐达,徐达之子徐添福避祸南迁,更姓为齐。老宰相张英的祖母(张廷玉曾祖母)就是齐之鸾的小儿子齐近的女儿。明正德六年(1511年)29岁时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依据《蓉川公年谱》和《复姓疏》,齐之鸾先世尝居凤阳,元末迁居桐城,明初占籍县市乡,一百多年后,宪宗成化十九年癸卯正月初八日(公元1483年),家族第六世齐之鸾出生于安徽桐城县城太平坊之旧第。(据周京《蓉川先生小传》)

  • 赵令畤

    赵令畤(1061~1134)初字景贶,苏轼为之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太祖次子燕王德昭﹝赵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四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著有《侯鲭录》八卷,赵万里为辑《聊复集》词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