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诗词古文>凌濛初生平

凌濛初生平介绍

凌濛初(1580年6月18日~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彼厈,别号即空观主人,行十九,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晟舍)人。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十八岁补廪膳生,后多次赴考均未中。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农民起义军围困于房村,率众抵抗,呕血而死。其著作《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同时期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查看凌濛初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幼年家世

  万历八年五月初七日(1580年6月18日),凌濛初出生于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东晟舍铺(今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祖父凌约言,嘉靖庚子举人,仕至南京刑部员外郎,已卒九年。父凌迪知,嘉靖丙辰进士,时年五十二。嫡母包氏,已卒六年。生母蒋氏,时年二十一。长兄湛初,已卒七年。仲兄润初,已卒十一年。三兄涵初,时年二十二。凌濛初的这三位兄长均为包氏所出。

  万历九年(1581年),凌濛初两岁。是年,弟浚初生。

  万历十九年(1591年),凌濛初十二岁。入学。《别驾初成公墓志铭》云:“十二游泮宫。”

  读书交游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凌濛初十八岁。补廪膳生。《别驾初成公墓志铭》云:“十八补廪饩。”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凌濛初二十一岁。是年十二月初五,其父凌迪知去世,年七十二。同郡进士朱国祯前来吊唁。

  万历三十年(1602年),凌濛初二十三岁。是年,凌濛初与寓居杭州的嘉兴文人冯梦祯结为亲家,并把女儿许配给了冯梦祯的孙子冯延生。十一月初八,冯梦祯前来晟舍下聘,凌濛初邀请布衣诗人、“苕溪四子”之一的表舅吴允兆作陪,并请吕三班作戏,演《香囊记》。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凌濛初二十四岁。正月二十五日,冯梦祯至德清山中祭扫,凌濛初、宋宗献、张髯君等闻讯,从湖州前来拜访,聚饮聊谈至二更。次日,四人同游湖州菁山,邂逅守庵上人。二月,凌濛初与冯梦祯、复元上人、宋宗献等游苏州,四人联舟以行,作诗论文。冯梦祯为凌濛初所获元版《景德传灯录》作跋,并为之评点《东坡禅喜集》与《山谷禅喜集》。八月初五,凌濛初前往杭州拜访冯梦祯,恰好复元上人亦在。是年,王穉登游湖州,在涵初、濛初、浚初三兄弟的盛情邀请下,扶病重游凌家且适园。是年,兄涵初卒,年四十五。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凌濛初二十五岁。是年,凌濛初上书时任国子监祭酒的刘曰宁,“一时公卿无不知有凌十九者”。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凌濛初二十六岁。是年六月,妻沈氏生下长子琛。九月,生母蒋氏卒于南京。十月,凌濛初奉柩归里。冯梦祯闻讣,前来晟舍吊唁。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凌濛初二十七岁。是年,凌濛初与时任南京国子监司业的父执朱国祯订交。表舅吴允兆来南京凌濛初寓所,二人促膝长谈,赏玩图书,凌濛初请吴允兆为自己的戏曲撰写序言。同年,凌濛初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后汉书纂》在南京由周氏刊刻行世,并特请父执王穉登作序,得到了王的盛赞。从这一年开始,凌濛初长期寓居南京。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凌濛初二十九岁。大约是年,凌濛初把自己的五种剧作寄给戏曲家汤显祖,汤显祖在回信中赞赏道:“缓隐浓淡,大合家门。至于才情,烂熳陆离,叹时道古,可笑可悲,定时名手。”(汤显祖《答凌初成》)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凌濛初三十岁。三月至七月间,凌濛初在南京珍珠桥寓所接待了前来拜访的袁中道。秋冬间,凌濛初与朱无瑕、钟惺、林古度、韩上桂、潘之恒等人在秦淮河畔结社吟诗。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凌濛初三十七岁。十二月,妾卓氏生下次子葆。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凌濛初四十岁。八月,妾卓氏生下三子楚。

  天启元年(1621年),凌濛初四十二岁。是年,凌濛初用套版刻成《东坡禅喜集》与《山谷禅喜集》,并请陈继儒为《东坡禅喜集》作序。

  天启二年(1622年),凌濛初四十三岁。是年秋,凌濛初学术著作《诗逆》刊行,书后附有《诗经人物考》一篇。是书由凌瑞森等参订,凌濛初自序。

  天启三年(1623年),凌濛初四十四岁。四月,赴京谒选,时朱国祯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也离乡赴京,因招凌濛初同舟,“访以经济之术”。六月,二人抵达北京。

  天启四年(1624年),凌濛初四十五岁。淹留京城。是年重阳日,与茅维、谭元春、葛一龙、王家彦、周永年、程道寿、张尔葆等人,共集歌妓郝月娟邸所,饮酒赋诗。

  刻书作曲

  天启六年(1626年),凌濛初四十七岁。他的《虬髯翁》等十三个杂剧、《乔合衫襟记》等三个传奇以及南曲选本《南音三籁》大约成于此年。

  天启七年(1627年),凌濛初四十八岁。是年秋,凌濛初在北京乡试失利。回南京后,开始编纂《拍案惊奇》。

  崇祯元年(1628年),凌濛初四十九岁。是年十月,《拍案惊奇》由苏州尚友堂刊行。十一月,妾卓氏生下四子櫜。

  崇祯二年(1629年),凌濛初五十岁。沈泰编刊《盛明杂剧二集》,选凌濛初《虬髯翁》一剧。

  崇祯三年(1630年),凌濛初五十一岁。是年,其学术著作《孔门两弟子言诗翼》刊行,由凌瀛初校阅,凌濛初自序。

  崇祯四年(1631年),凌濛初五十二岁。是年,游福建,与漳浦李瑞和交游。李当时还没有功名,凌濛初阅罢其文,料定他总能得中。凌濛初通过在福建任职的亲戚潘曾纮的关系,请到了福建提学副使何万化为自己的学术著作《圣门传诗嫡冢》十六卷作序。同年,此书刊行,后附《申公诗说》一卷。

  崇祯五年(1632年),凌濛初五十三岁。十月,妾卓氏生下五子楘。是年冬,《二刻拍案惊奇》编成。

  崇祯七年(1634年),凌濛初五十五岁。潘曾纮巡抚南赣,聘凌濛初入幕。

  崇祯九年(1636年),凌濛初五十七岁。潘曾纮帅师勤王,凌濛初慨然有击楫澄清之志,于是再度赴京应试,但也没有考中。是年九月,凌濛初应其表兄潘湛之邀,登览了湖州城南杼山,写下《游杼山赋》一文,表达了消极失意的心情。

  崇祯十年(1637年),凌濛初五十八岁。张旭初编《吴骚合编》,选凌濛初散曲《伤逝》、《惜别》、《夜窗话旧》三套。

  晚年出仕

  崇祯十二年(1639年),凌濛初六十岁。是年,凌濛初赴乡试,仍以失败告终,最终以副贡资格选得了上海县丞一职。任内曾代理县令八个月,“催科抚字,两无失焉”。又办理漕运,输粟入都,圆满完成任务;并署海防事,清理盐场积弊,创立井字法,屡受上司嘉奖。

  崇祯十五年(1642年),凌濛初六十三岁。是年,升徐州通判,分属房村,治理黄河。

  为国捐躯

  崇祯十六年(1643年),凌濛初六十四岁。是年,何腾蛟兵备淮徐,奉命围剿流寇陈小乙。凌濛初上《剿寇十策》,并单骑赴陈小乙军营,说服其接受招安。次日,在何腾蛟举办的庆功宴上,凌濛初即席赋《砀山凯歌》三十章、《燕子楼公讌》诗五十韵。因平叛有功,授楚中监军佥事,不赴,仍留房村治河。

  崇祯十七年(1644年),凌濛初六十五岁。是年正月,有流寇攻打房村,凌濛初率百姓坚守,终因无外援而失败。后吐血而死,死时三呼“无伤吾百姓!”

文学成就

  凌濛初出生在吴兴织里镇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地区,这个地方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凌濛初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凭着他的智慧和才干,本可以干一番他所向往的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使他历尽磨难,终因力拒农民起义而死。在凌濛初来说是实现了济世救民的抱负和彰显了杀身成仁的志节,然而,凌濛初死后才两个月,明王朝就在李自成起义的打击下灭亡了。

  凌濛初才华横溢,一生著作颇多,小说、诗歌、戏剧、传奇、文学评论、史传、戏曲等几乎所有文学领域他都涉及。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则是他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初刻与二刻。

  凌濛初所作短篇小说,虽多取材自《太平广记》及《夷坚志》等旧籍,但是作者的改编、创造能力,赋予了旧材料全新的生命。往往本事在原书中不过数十字,仅在记叙旧闻,了无意趣,经过凌濛初的改写,则成为文情并茂的数千字,抒情写景,引人入胜。

  凌濛初在《二拍》序言中,对于“一二轻薄恶少,初学拈笔,便思污蔑世界,广摭诬造,非荒诞不足信,则亵秽不忍闻”的现象,表示十分愤慨,但在“二拍”中这类描写还是比较多。但“二拍”中的很多作品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是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商人泛海经商事。主人翁文若虚,在国内经商破产,一次偶然和一些商人出海经商,他因没有本钱,只好带了只值一两多银子的洞庭红,不料到了海外,竟卖了八百多两银子。回来的路上,在过一荒岛时又拣到了个珍宝,因此大发横财,成了一大富商。联系明中叶后商人要求开放"海禁"的历史背景,就能看出,小说反映了当时商人们追求钱财的强烈欲望。《叠居奇程客得助》写徽州商人程宰因经商失败,“怕归来受人笑话”而流落关外,后来为海神所垂爱,得其指点,先后通过囤积药材、丝绸和粗布发了横财。海神的“人弃我堪取,奇赢自可居”的指点,表现了商人的精神世界和经营准则。在《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王生两次贩物被劫,使他对出外经商,失去信心,他的婶母一再鼓励他:“不可因此两番,坠了家传行业。”这些十分重视商业的描写,在以往作品中实属少见,这是明中叶后商品经济活跃,市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反映。

  “二拍”中部分描写爱情和婚姻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李将军错认舅》着力描写了刘翠翠和金定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先是翠翠迫使父母放弃“门当户对”的习俗陈规而和金定结合,后翠翠被李将军虏去作妾,金定又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翠翠。但迫于将军权势,不得以夫妻相认,最后以双双殉情来表示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感情。《宣徽院仕女秋千会》里的少女速歌失里,对父母从势利观点出发的悔盟迫嫁行为坚决抗争,终于实现了和心爱的未婚夫相结合的美好愿望。《错调情贾母詈女》中贾闺娘与孙小官相爱,遭母横加干涉,后经种种曲折,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在《满少卿饥附饱矧》里批判了满少卿的忘恩负义、富贵易妻的丑恶行为;并对现实生活中只准男人丧妻后续弦再娶,置妾买婢,而不许寡妇再嫁的现象,表示了不平,实际上提出了在爱情婚姻生活中要求男女平等的观点。

  “二拍”中还有一类作品,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残、荒淫好色。《青楼市探人踪》里,通过狰狞贪婪的杨佥宪和狠心夺产的张廪生这两个形象,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阴险狠毒的本质,尤其是杨佥宪的罪行更令人发指,为吞没五百两银子的贿赂,竟杀害了张廪生主仆五条人命。《进香客莽看金刚经》里写贪婪卑劣的柳太守,为胁取寺中收藏价值千金的白香山手书金刚经,竟嘱盗诬攀某寺为窝藏盗犯之所,对住持多方迫害。《王渔翁舍镜崇三宝》中提点刑狱使者浑耀闻知住持法轮藏了他人宝镜发了财,为夺得宝镜,他用尽各种威逼手段,直至把住持活活打死。“二拍”颇善于组织情节,因此多数篇章有一定吸引力,语言也很生动。

  《拍案惊奇》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其撷取的社会内容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情感。从《初刻》的序言里,可以知道凌濛初是由于看到冯梦龙所编辑的“三言”行世颇捷,因而在“肆中人”怂恿下写了“二拍”。在小说的取材上,凌濛初所见的宋元旧本,已被冯梦龙“搜括殆尽”,剩下的只是“沟中之断芜,略不足陈”的东西,所以就“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

  凌濛初出生在吴兴织里镇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地区,这个地方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凌濛初一生著作极多,但让他从一个文人上升到一个大师,一部《拍案惊奇》就足矣。《拍案惊奇》分《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内容涉及男女自由恋爱、商人、社会、官员四大内容78篇小说。其中在对于商人与商业的描写上,他视经商为正道,认为商人的地位要高于文人。赞扬了人们通过经商致富。这在重农轻商的当时是具有很大的先进性的。除了对商业表示支持之外,《拍案惊奇》也肯定了人们对于情欲的积极追求。

  作为明朝写实小说的代表作,《拍案惊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表现了尊重个性,反抗封建礼教争取个性自由的精神。这是其现实主义精神最可贵之处。《拍案惊奇》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其撷取的社会内容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反映了十七世纪中国正在崛起的城市市民阶层的普通要求和思想情感。这就是《拍案惊奇》的价值所在。

主要著作

  刻书作品

  凌濛初为代表的凌家为江南刻书名家,所刻书有双色、多色套印,与湖州闵家齐名于世。刻书重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有《孟浩然诗集》、《孟东野集》、《西厢记》、《琵琶记》、《红拂记》、《虬髯客传》、《东坡书传》等,多达20余种。

  文学作品

  作为文学家,凌濛初一生著述极丰。有杂剧《虬髯翁》、《颠倒姻缘》、《北红拂》等13种;传奇《衫襟记》、《合剑记》、《雪荷记》3种;经学和史学著作《圣门传诗嫡冢》、《诗经人物考》、《左传合鲭》、《倪思史汉异同补评》、《战国策概》等;文艺评论著作有《西厢记五本解证》、《南音之籁》、《燕筑讴》等;其它还有《赢腾三札》、《荡栉后录》、《国门集》、《国门乙集》、《鸡讲斋诗文》、《已编蠹涏》、《东坡禅喜集》、《合评选诗》、《陶韦合集》、《惑溺供》等。

  代表作品

  《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两书,简称“二拍”。《拍案惊奇》 《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两书各40卷,其中“二刻”第23卷《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重复。“二刻”的第40卷则是杂剧《宋公明闹元宵》。因此,“二拍”实有小说78篇。

  “二拍”共收拟话本小说78篇。其中绝大部分是他“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的创作,同时寓有劝惩之意。小说取材十分广泛,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描写了明代市民阶层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还有许多作品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败、黑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明代晚期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凌潆初也是中国创作拟话本小说最多的一个作家。

  明代抱瓮老人(真名不详)鉴于“三言”、“二拍”卷帙浩繁,不易购得,且良莠不齐,故选出其中佳作四十篇编成《今古奇观》,大获当时读者的欢迎。

猜你喜欢

  • 王偁

    一作王称,字季平,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庆元年间(1195—1200)为吏部郎中,后任承政郎、龙州知州,最后官至直秘阁。致力于史学,搜罗北宋九朝事略,撰成史书《东都事略》130卷。另著有史书《西夏事略》。

  • 沈宜修

    (1590—1635)苏州府吴江人,字宛君。山东副使沈珫之女,工部郎中叶绍袁之妻。工诗词,生三女皆能诗,母女相与题花赋草。因女死神伤而卒。绍袁集妻女之作,编为《午梦堂十集》。

  • 上官昭容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人,祖籍陇西上邽,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 杜元颖

    [唐](公元775-838年)字君,京兆杜陵人,如晦之叔父杜淹的第六世孙(祥见新唐书.宰相世系.杜氏)。晚唐大臣。穆宗朝宰相。父佐,官卑。元颖,贞元十六年登第,又擢宏词,累官司勋员外。穆宗时,拜中书舍人。不阅岁,至宰相,再期,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太和中,贬循州司马。元和中为左拾遗、右补阙,召入翰林,充学士。手笔敏速,宪宗称之。吴元济平,以书诏之勤,赐绯鱼袋。转司勋员外郎,知制诰。穆宗即位,召对思政殿,赐金紫,超拜中书舍人。其年冬,拜户部侍郎承旨。长庆元年三月,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上柱国、建安男。元颖自穆宗登极,自补阙至侍郎,不周岁居辅相之地。辞臣速达,未有如元颖之比也。

  • 李行甫

    李行甫,名潜夫,字行道,一作行甫,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东北)人。生卒年不详。约元世祖至元前后在世。在《录鬼簿》里,他被列于“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中,为元杂剧前期作家。贾仲明挽词云:“绛州高隐李公潜,养素读书门镇掩。青山绿水白云占,净红尘,无半点。纤小书楼插牙签,研架珠露《周易》点,恬淡虀盐。”从中可知他一生大概没做过什么官,乃是一个“净红尖,无半点”的绛州“高隐”。隐居于乡间,终日闭门读书,寄情于山水间,过着恬淡悠然的隐士生活。

  • 郑一初

    广东揭阳人,字朝朔。弘治十八年进士。以病归,养晦紫陌山。有人持千金请为人说情,毅然拒之。后为监察御史,病中坚持听王阳明讲学,寻乞归卒。

  • 张綖

    (1487—1543)扬州府高邮人,字世文,号南湖。正德八年举人。八应会试不第,谒选为武昌通判,迁光州知州。少从王西楼游,刻意填词,撰《诗余图谱》,词家以为指南。另有《杜诗通》、《南湖诗集》。

  • 张称

    生卒年不详。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叔祖九龄,有诗名。称于肃宗至德中曾以诗谒宰相房琯。其后行迹无考。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诗纪事》卷二四。《全唐诗》存诗1首。

  • 朱曾敬

    朱曾敬,字尊一,历城人。历官柳州知府。有《柳社集》、《秦游草》。

  • 王光庭

    生卒年不详。名晙,以字行。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人。王方庆少子,工书知名,尤善琴棋,官至殿中侍御史、考功员外郎、明威将军。与张说友善。同时尚有一王晙,乃王行果子,别是一人。事迹散见《旧唐书·王方庆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中》、《唐诗纪事》卷一四、《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〇。《全唐诗》存诗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