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诗词古文>王恽生平

王恽生平介绍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三代著名谏臣。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著有《秋涧先生全集》。散曲创作,今存小令41首。大德八年六月二十日,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查看王恽的诗词古文

介绍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

  他直言敢谏,主张礼下庶人,刑上大夫,强调治理混乱的财政。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元世祖建御史台,任王恽为监察御史。他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一百五十余条。当时负责水利的中央级官员刘 ,利用治水导河之便,贪污宫粮四十多万石。王恽大胆地予以弹劾揭发。经过访查,他又将刘 监修太庙从中偷工减料终饱私囊的罪恶加以上书。刘做贼心虚,竟惶惶不可终日,忧虑死去。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王恽任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时,当时沿海政局混乱,官吏缺额很多。他向皇上上疏要求选拔人才到沿海填补空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果断罢黜了四十多名贪官污吏,任用了一批文武精通,耿直清廉的人赴职,使这里平静安定下来;并在福建沿海首创建造营房,让戍兵居住,改变了以往兵寓民家的陋习,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在他任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时,绛州太平县有一陈氏杀了自己的哥哥,因行贿官府,缓狱了决,株连三百多人受冤,长达五年不能结案。皇帝派王恽前往亲审此案,经过访查、审讯,释放了全部受冤遭株连的平民百姓。

  他虽身居高位,却能够体察下情,同情人民疾苦。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燕南一带冬春遭旱,秋季庄稼又遭水灾,王恽察访民情回到大都(今北京)以后,有一高官宴请百官,请他赴宴。入席后,他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名酿佳肴、奇珍海味,如坐针毡,感到很不是滋味。他无法控制为民请命的感情,写了长篇免租谣,希词恳情切,皇上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

轶事

  王恽的谏政,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忽必烈专门将他传至京城召见。他又上万言书,提出“改旧制,黜赃吏,均赋役,擢才能”的建议,顺应了忽必烈“祖述变通”的建国思想,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忽必烈亲授他为翰林学士。

  王恽任职从政期间,时常忧国忧民,他把历代明君贤相勤劳思政、治国安邦的经验和事迹系统整理成章,用“顺谏”的方式,奏疏给尚未登基的皇太子参阅。裕宗真金非常赏识他的这种见解,除自己学习外,还将《承华事略》各篇发给皇孙们传读。裕宗真金早薨,他的儿子成宗铁木真即位。王恽给成宗皇帝敬献的供物不是玉帛、珠宝,而是他论述的《守成事鉴》十五篇,表现出忠心事主的一片赤诚。因此,成宗又加封他为通议大夫,知制诰。并委托他同赵孟頫等人纂修《元世祖实录》。

  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六月,王恽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朝廷的钦差大臣在汲县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贫如民。其儿孙们田园生涯,耕稼自给,便如实奏明圣上。皇上赐钞万贯,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号“文定”。子孙荫封受禄。家乡人民也把他少年勤奋读书的古子涧村誉为“秋涧书声”,被列为“汲县八景”之一。他的言论诗文刊行于世一百卷为后人所传读。他的墓圹位于汲县(今卫辉市)城郊乡八里屯村西南石人洼内,距县城十华里。墓地前沿有神道,两旁为石刻仪仗,对称排列,每当“清明”前后和春节期间,家乡父老纷纷前往祭扫凭吊,表达深切的怀念和哀思 。

猜你喜欢

  • 昙域

    (五代·前蜀)僧。前蜀人。贯休弟子,申天师门人。工小篆,学李阳冰。又善草书,得张旭笔意,与僧晓高并称。《十国春秋、书史会要》

  • 曾鲁

    (1319—1373)明间江西新淦人,字得之。七岁能默诵五经。既长,博通古今,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以文学闻于时。洪武时修《元史》,诏为总裁。授礼部主事。超擢礼部侍郎。命主京畿乡试。五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著《大明集礼》、《守约斋集》等。

  • 施琼芳

    施琼芳(1815—1868年)一名龙文,字见田,一字星阶,号珠垣,晋江西岑人,早年徙居台湾。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任江苏知县,升任六部主事。请求养亲回乡,在台湾海东书院授徒,与诗友结社吟哦。著有《石兰山馆遗稿》等诗文集多种。

  •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即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 方夔

    夔,一名一夔,字时佐,淳安人。生于宋季,尝从何潜斋游,究心义理之学。攻举子业,不利于有司。退隐富山之麓,扁其堂曰「绿猗」,授徒讲学其间,自号知非子,学者称富山先生。所著有《富山懒稿》。曾孙宗大编次,五世孙文杰刻之。明正统间,同邑周瑄为之序,谓其文词声容雅淡,不为体裁音节之所拘。

  • 朱应登

    (1477—1526)扬州府宝应人,字升之,号凌溪。弘治十二年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云南参政。为人爽直,恃才傲物。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十才子。有《凌溪集》。

  • 何梦桂

    淳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于家。梦桂精于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 周端朝

    (1172—1234)温州永嘉人,字子静,号西麓。周鼎臣子。初为太学生,赵汝愚罢相,与同舍生救之,致祸,转徙十七年,授徒自给。后放还,登宁宗嘉定四年进士第。官至刑部侍郎。卒谥忠文。

  • 令狐峘

    令狐峘(?~805年),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令狐德棻五世孙,史学家。他博学善撰,尤长文史。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遇“安史之乱”发生,他避乱入终南山。五年初,窦参任宰相,以他从前在衡州时有冒功之过,将他贬为吉州别驾,后迁为刺史,最后贬为衢州别驾。他在此住了10年,于艰辛之中坚持写完《代宗实录》。令狐峘知识渊博,性格孤傲,不善攀结权贵,因而多次受贬。805年,顺宗即帝位,召他回朝任秘书少监,卒于北返途中。元和年问,其子令狐丕将《代宗实录》交予朝廷,朝廷以撰写之劳追赠他工部尚书衔。

  • 朱锡绶

    江苏太仓人,字筱云。道光二十六年举人,官知县。间作小画,亦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