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诗词古文>张纲生平

张纲生平介绍

张纲(1083年—1166年),宋代词人,字彦正,号华阳老人,润州丹阳(今金坛薛埠)人。他为官44年,“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作为座右铭,天下人称其不负所言,被民众颂为“清官”典范。>>查看张纲的诗词古文

趣闻轶事

择墓葬母

  王智兴在卑微时,曾经做徐州管门的职务。有个道士就住在大门旁边的房子里,王智兴每天早晨起来都拿着扫帚清扫,除去道上的脏东西,而且每次一定要把道士的门前扫干净。天长日久,道士非常感谢他。后来王智兴的母亲去世,他就把这件事告诉道士,道士对王智兴说:“我会看墓地,如果商议埋葬的事,我给你卜算找个风水宝地。”一天,王智兴就带着道士前去看墓地。道士用王智兴拿着的竹杆在一处做上标记。道士说:“一定要把你的母亲落葬在这个地方,这样你可以长寿,而且两代都可以做高官。”王智兴第二次去挖墓穴时,那竹杆上长满竹叶,他心里感到特别奇怪,就把母亲埋葬。

预言灵验

  王智兴曾经从郡中到上都办事,就住在郾城的旅馆里。正遇上店主的妻子将要临产,看见两个人进到王智兴住的房间里,惊讶地说:“徐州王侍中在这。”接着说:“店主妻子所生的孩子五岁时当因金疮而死。”王智兴记住这些话,等到第五年时,王智兴再次路过这个店,就询问妇人所生的孩子,那妇人说:“最近因为斧子砍伤而死。”

纳士作诗

  王智兴初任徐州节度使时,文韬武略,很负盛名,在幕府初建时,他招纳很多知名人士。一天,幕府中的从事们在使院中宴饮,和宾朋们赋诗。一会儿,王智兴知道后,王智兴便和护军一起来到宴会上。从事们见他到来,便撤去笔墨,又摆上酒菜迎接。呆了一会儿他才问道:"方才听说判官和你们作诗,怎么看我来了就停止了?"马上又让人取来笔砚,把一些彩笺放在桌上。众宾客正在疑惑,他和大家一起举杯喝酒,并说;"我本来是想看你们作诗的,并不是来为了喝酒。"小吏也把彩笺放到他面前,从事都让他作一首诗,王智兴说:"我是靠用兵打仗起家的,对诗词文章很少留心,今天和各位名士在一起,我就不怕献丑了。"于是展纸提笔,一会就写完一首:“三十年来老健儿,刚被郎官遣作诗。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尘我自知。”四座宾客看到后,都很惊讶赞叹。当时文人张祜也在座,监军对张祜说:"你看到这种场面,能没有话说么?"张祜便即席献诗:“十年受命镇方隅,孝节忠规两有余。谁信将坛嘉政外,李陵章句右军书。”王智兴看完笑着说:"你对我褒奖得有点过头了。"他左右有人说:"这些读书人,就会谄媚。"王智兴训斥那些人说:"有人若是说我坏,你们又能怎么说?张秀才是国内知名人士,让国内人听说这事,还以为我王智兴只愿听好话似的。"他把张祜留住好些日子,临走时,还赠送他一千匹绢。

生平

  宋徽宗期间,张纲以首贡进入太学,应试内舍、上舍,均得第一。崇宁殿试御赐状元及第,授太学正。政和五年张纲被委任国子监。由于蔡京当权,士无大小皆出其门。张纲官居京都后只去蔡家造拜一次,以后绝然不往,引发蔡京不满。政和六年,张纲迁任太学博士,后改任秘书省校书郎。他进朝入对,论“君子小人混杂,风俗奢靡,宜以祖宗为法”。因常与蔡京观点分歧,遂出任主管玉局观。期间,朝廷计议派遣宦官童贯、蔡攸率兵出使朔方,张纲力论不可受恩不报而出兵朔方,他的谏言未被采纳。朔方加强联盟,严守都城,戒严辖区,童贯、蔡攸领兵攻克不下。徽宗下诏:凡在上城垛固守满月者皆调升俸禄。张纲又进言:主忧臣辱,义当而已,因此受赏吗?谁料此言激怒徽宗,遂将张纲调离京都,出任两浙提刑。

  江南东路将领王进剽悍,手下官吏因很小过错或得罪,皆被钉手于门。张纲奉诏前往究查。王遣兵围攻起事,被张纲按下就问,严厉治罪。张纲因此遂为监察御史,任上,他令郡城按月向提刑申报羁押囚犯存亡数,年终根据羁押人数多寡,考核评定政绩优劣。

  靖康元年(1126年)六月,东方出现彗星,钦宗诏谕求言。张纲上疏:求言易,听察难,各主司部门应详审奏章,考究真情实况,一般事宜则力求简略。钦宗遂频谕宽恤民力。张纲又奏利民80件事,求请颁布中外,但因得罪秦桧被罢官回乡,隐居茅山华阳洞20年,秦桧死后方出山任职。

  孝宗登基(1163年),屡次召张纲出任辅政,他因年事已高,坚持不出。孝宗又专下辞赴行诏,令所在州郡对他常加存问,并赐羊、酒以示优贤。张纲常在案牍之余埋头著述,著有《华阳文集》40卷(收入《四库全书》)、《确论》10卷等多种著作。卒谥文简,祀七贤祠。《宋史》、《中国历史人物辞典》皆载其迹。

生平

请兵救援

  王智兴年少时骁勇果敢,初在徐州刺史李洧属下当亲兵。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后期藩镇的军事叛乱不断发生。建中二年(781年),淄青节度使李纳谋叛,打算杀害李洧,李洧于是以徐州归降朝廷。李纳大怒,派兵拼命进攻徐州。李洧派遣王智兴前往京城长安告急,王智兴擅长跑路,不出五天便来到长安。唐德宗李适派出朔方军五千名士兵,让将领唐朝臣带领着他们,与刘洽、曲环、李澄共同跟随王智兴前往援救徐州,很快就解除徐州之围。从此,王智兴成为徐州独挡一面的将领,多次率军抵抗李纳。历任滕、丰、沛、狄四州镇将。

讨伐师道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反叛,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图谋割据,便与吴元济联合谋划袭扰朝廷军队,因此屡次出兵侵犯徐州。元和十年(815年),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李愿将步兵、骑兵全部交托给王智兴,让他率领前往抵抗叛军。李师道的部将王朝晏正进攻沛县,王智兴率军迎战,将他击败,王朝晏于是逃回守卫沂州。当时李师道另一位部将姚海率领两万(一作五万)精兵围攻丰县,进攻非常急迫。王智兴进军到丰县北边,打败姚海的军队,俘获三名漂亮的小妾,王智兴害怕将士争抢,便说:“军队里有女人,怎能不打败仗?她们虽然无罪,但却违反军法!”就把她们杀死示众。王朝晏从沂州率领轻装士兵袭击沛县,夜里在狄丘会战,王智兴再次打败王朝晏。后来,王智兴经过多次升迁,官至侍御史、武宁军都押衙。

  元和十三年(818年),朝廷大军讨伐李师道,王智兴率领步兵、骑步八千人驻扎在胡陵,与忠武军会合,将骑兵交给他的儿子王晏平、王晏宰率领作为先锋,自己率领军队接应他们。王智兴破坏黄河桥梁,收复黄队,进攻金乡,攻占鱼台,俘虏、杀死叛军数以万计。叛乱平定后,王智兴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廷召回王智兴,任命他为沂州刺史。

征叛刮财

  长庆元年(821年),河北藩镇再度叛乱,朝廷派兵镇压叛乱。唐穆宗素闻王智兴有勇有谋,便任命他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任御史大夫,充任武宁军节度副使、河北行营都知兵马使,让他率领三千兵力渡过黄河,讨伐叛军。

  长庆二年(822年)三月,王智兴率领三千精兵讨伐幽州、成德,武宁军节度使崔群忌怕王智兴,奏请朝廷任命王智兴为节度使,或召其进京,授予其它官职,让他离开武宁。朝廷尚未答复,王智兴自己已产生疑心。正好这时朝廷下诏赦免王廷凑,诸道参加讨伐的军队都已停罢。王智兴率兵先行一步,回到武宁境内。崔群听说王智兴已率兵入境,十分恐惧,派人前往迎接慰问,并让士卒放下武器,然后入城。王智兴拒不从命,三月十四日,率兵径直向徐州城挺进,城中人开门待命,王智兴杀异已者十多人,然后来到节度使衙署,面见崔群和监军,拜倒在地说:“这都是将士的意思,我个人毫无办法。”他为崔群和判官以及随行人员准备护送的人员、马匹和行装,其实都早已准备好。随后率兵护送崔群前往京城,到埇桥返回。埇桥有朝廷设置的盐铁院仓库,于是,王智兴纵兵大掠盐铁院储藏的钱币和布帛,以及诸道向朝廷进奉而经过汴河中的船只,商人和行人在船上的财物。不久,王智兴派遣轻装士兵二千人袭击濠州,三月二十五日,濠州刺史侯弘度弃城逃奔寿州。朝廷考虑到刚刚对幽州、成德的讨伐,无力再讨王智兴的叛乱,三月二十八日,任命王智兴为检校工部尚书、徐州刺史、御史大夫、武宁军节度使、徐泗濠三州观察使。从此,王智兴搜刮钱财,交结权贵幸臣来沽名钓誉,开支不够,开始在泗口收税来帮助军费开支。

  长庆二年(822年)八月,王智兴与宋州刺史高承简联合打败宣武的军队,斩首一千多人,其余兵众逃亡。李騕进攻宋州时,王智兴率领全部精兵进军宋州西边,在漳口打败李騕。李騕叛乱平定后,王智兴升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司空。

  长庆四年(824年)十一月,王智兴借口唐敬宗要过生日,奏请在泗州设置戒坛,剃度僧尼,以此作为向唐敬宗生日的祝福,唐敬宗批准。自从元和年以来,朝廷下敕禁止各地设戒坛剃度僧尼这种弊政,王智兴企图积聚钱财,首先破例请求设置,于是,四方百姓云集而来,其中,以江、淮尤多,王智兴的家财由此而达到数万之多。浙西道观察使李德裕上奏说:“如果不赶快制止,到陛下的生日时才停止的话,那么总计浙江东道、浙江西道、福建道就会丧失六十万个劳动力。”奏折送到朝廷的当天,唐敬宗命令王智兴停罢。

大败叛军

  太和元年(827年),横海节度使李同捷占据沧、德二州反叛。同年七月,王智兴上奏朝廷,请求率领本镇三万兵马,自备五个月的粮饷,出兵讨伐李同捷,唐文宗批准。八月,唐文宗下诏,消除李同捷的官爵,命令王智兴与横海节度使乌重胤、义成节度使李听等人各率本镇兵马讨伐李同捷。[24]十二月,唐文宗加任王智兴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沧德行营招抚使。

  太和二年(828年),王智兴与叛军交战,招降叛军将领十人、精兵三千。同年三月,王智兴攻打叛军所占据的棣州,焚烧三个城门。九月,王智兴攻下棣州。众将听说后,作战更加卖力,于是大败叛军。

陷害石雄

  太和三年(829年)二月,当时武宁捉生兵马使石雄作战勇敢,爱护士卒。而王智兴对部下残虐无道,军中打算驱逐王智兴,然后拥立石雄为节度使。王智兴得知后,就乘石雄在前线作战立功的机会,奏请朝廷任命他为刺史,朝廷于是任命石雄为壁州刺史。石雄离开武宁后,王智兴杀死军中平日和石雄关系密切的将士一百多人。四月,王智兴奏称石雄煽动军情,请朝廷把他杀掉。唐文宗知道石雄被王智兴诬陷而无罪,于是,下令免死,流放到白州。
历任要职

  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王智兴入京朝见唐文宗,唐文宗在麟德殿赐宴,对其赏赐丰厚,并授任他为守太傅,封爵雁门郡王,兼任侍中。十二月,改任许州刺史、忠武军节度、陈许蔡等州观察使。

  太和七年(833年),改任河中尹、河中节度、晋磁隰三州观察使等。太和九年(835年)五月,改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宋亳汴颍四州观察使等。

因病去世

  开成元年(836年)七月,王智兴病逝,时年七十九岁。朝廷追赠王智兴为太尉,并停朝三日以示哀悼,将其安葬在洛阳榆林的北原,四镇将校参加葬礼者有一千多人。

家庭成员

父祖

  曾祖父:王靖,官至左武卫将军。

  祖父:王瑰,官至右金吾卫将军。

  父亲:王缙,官至太子詹事。

儿子

  王晏平,官至朔方灵盐节度使。

  王晏宰,后改名王宰,官至太原节度使。

  王晏皋,官至左威卫将军。

  王晏实,官至天雄节度使。

  王晏恭。

  王晏逸。

  王晏深。

  王晏斌。

  王晏韬。

猜你喜欢

  • 范缜

    范缜(约450年—515年),字子真,汉族,南乡舞阴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无神论者。入南齐后出仕,历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萧衍建立南梁后,任晋安太守、尚书左丞,后因王亮一事被流放广州,终官中书郎、国子博士。范缜一生坎坷,然而他生性耿直,不怕威胁利诱,其哲学著作《神灭论》,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作品。

  • 田锡

    田锡(940~1004),字表圣,田锡初名继冲,后更名为锡。嘉州洪雅(今属四川眉山市)人,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太平兴国三年(975)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北宋初年政治家和著名作家,在宋初的政坛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深为宋初士大夫所景仰。生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年64岁。

  • 吕颐浩

    吕颐浩(1071年—1139年4月30日),字元直,其先乐陵人,徙齐州。南宋初年名相。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今存《忠穆集》等。吕颐浩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创立月椿钱,为东南患。然宣和伐燕之役,颐浩随转运;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又苗傅等为逆,颐浩与张浚创议勤王,卒平内难。少长西北两边,娴於军旅;应诏上战守诸策,条画颇备。

  • 薛令之

    薛令之(683—756),字君珍,号明月。福建长溪县(今福安)人。唐神龙二年(706年)进士。开元间累迁右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知章并侍东宫。后因李林甫冷落东宫,赋诗讽谏唐玄宗,引起玄宗不满,遂托病辞官归乡。归乡后迁居厦门岛洪济山北,所居处因而得名薛岭。薛令之以诗文名,为闽人以诗赋登第第一人。有《明月先生集》行世。薛令之与同时期的陈僖同为厦门岛最早的开拓者,后人有“桃李薛公园”之赞誉。

  • 张野

    (350—418)东晋南阳人,居柴桑,字莱民。学兼华梵,尤善属文。性孝友。州举秀才,南中郎府功曹,征拜散骑常侍,俱不就。入庐山,依慧远。后端坐而逝。

  • 徐瑞

    徐瑞(1255~1325),字山玉,号松巢,江西鄱阳人。南宋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祖父云岩、叔祖东绿皆善诗,叔父洁山居士,弟可玉、宗玉,从弟楚玉、兰玉皆有文才,次第任散官。所著则《松巢漫稿》,卒年七十一。吴存挽之曰:“善人已矣,空留千百年番水之名;后世知之,当在数十卷松巢之稿!”其见重于当时如此。后许竹南《有怀》诗云:“江北江南老弟昆,三生文会几评论。蚤知倾盖头俱白,悔不连床话共温。洲没草枯芳士歇,巢倾鹤去故枝存。至今惟有湾头月,照我溪南水竹村。”

  • 施士洁

    施士洁(1856—1922),字沄舫,讳应嘉,号耐公,晚署定惠老人。施士洁是施琼芳的次子;二祖父施菁华,由福建省泉州市晋江西岑村“移居台南”。施士洁生于清咸丰五年乙卯(1856年)。六岁能属对,有触类旁通之妙。所以未冠之时,便举秀才。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他二十一岁,赴省参加秋试,中了举人;翌年,二十二岁,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上京都参加春试,中了三甲进士,钦点内阁中书。因为他无意仕途经济,不久使辞官回归。

  • 虞通之

    南朝梁会稽馀姚人。善言《易》,官至步兵校尉。

  • 周官

     苏州府吴县人,字懋夫。善画山水人物,无俗韵。白描尤精绝,所绘饮中八仙,衣冠古雅,深得醉乡意态。正德十一年临李伯时罗汉卷,堪称佳作。

  • 王伯成

    王伯成,元代杂剧作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生卒年月不详。贾仲明为《录鬼簿》补写的吊词中说他与“马致远忘年友,张仁卿莫逆交”。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定张仁卿为画家,与王伯成同为元朝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人。王伯成作杂剧3种,今存《李太白贬夜郎》。《兴刘灭项》仅存残文。他还作有《天宝遗事》诸宫调,存曲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