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èng

【源】 ①系自姬姓。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之畿内(故城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后徒溱洧之间,今河南新郑是也,战国时为韩所灭,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6,7,12,17,60)。②金时女真人石抹氏汉姓为郑(71)。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又,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郑者(180)。今满族姓(344)。③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23)。今朝鲜姓。④裕固族增斯恩氏之汉姓为郑(198)。⑤台湾土著(65)、京(104)、壮(109)、瑶(118,119,225)、彝(130)、白(139)、蒙古(318,344)、回(318)、黎、东乡、羌、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望】荥阳(17,60,418)。【它】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用日本姓谷川的台湾土著人,在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重新选汉姓为郑(65)。【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8%,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郑姓人口22%。【人】郑弘,汉时南阳太守(62)。郑成功,明时南安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6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瑶、京、黎、纳西、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②又,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亦有郑姓,《中文大字典》 注引 《后汉书·南蛮传》 云: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 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 ③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 注云: “唐代鱼注冒姓郑,郑注曾任凤翔节度使。”④鲜族之郑姓,历史亦颇悠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 载: 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珍支部为本彼部,姓郑。” 又 《清通志·氏族略》 亦载,高丽族之郑姓,世居得州地方。⑤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郑佳氏后改单姓郑。见 《满族姓氏录》。⑥今裕固族之郑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本户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姓 “” 而为单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

汉代有郑众、郑玄;宋代有郑樵; 明代有郑和,现代有郑律成,鲜族音乐家。

猜你喜欢

  • 读音:Cái【源】 见《姓苑》(15,21,62)。【布】 安徽淮南(362)、山西平陆(298)、汾阳(278)、河北乐亭(334)、广东顺德(363)、台湾澎湖、宜兰(68,261)等地均有此姓。

  • 牛鄂托

    读音:Niú’ètuō【综】 清正蓝旗满洲护军拉格之妻为牛鄂托氏(260)。

  • 納吉

    读音:Nàjí【综】 彝族姓。属什勒阿补家支(375)。四川凉山地区有此姓(208)。

  • 帕吉

    读音:Pàjí门巴族姓氏,属历史上父系氏族之姓。《中国人的姓名·门巴族》有载,未详其他。

  • 读音:Hú【源】 ①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壶邑(故城在今山西长治东南壶口关),因以为氏(12,15,17,60)。②壶丘氏之后有壶氏,见《姓源》(17)。 【望】 黎城(17,418)。【人】 壶叔,春秋

  • 读音:Xī/Shi,Syi【综】 通作犀,(战国策)有犀武,或作屖武(63,80)。

  • 吐少

    读音:Tǔshǎo【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沧源岩帅上班老(161)。

  • 鄂蘇爾瑚

    读音:Èsūěrhú【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三派,出穆鲁(一作木鲁)、卓泰、索伦等地(23,63,180,260)。【变】 一作〔鄂苏尔胡〕(180)。清代满族姓氏。散处穆鲁卓秦、索纶等

  • 读音:qín【源】 ①春秋时齐桓公相管仲之孙仕鲁者别为禽氏(7,17,21,60)。②系自妫姓。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敬仲之后有禽氏,见《潜夫论》(60,62)。③春秋时鲁展禽(即柳下惠,名获,字季)之后

  • 读音:wèi夏王赫连定之弟谓以代之后。(见《姓氏寻源》)见《姓苑》。唐以前无谓,宋太平兴国登科有谓准。(见《万姓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