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Wēn

温姓的来源主要是以采邑为姓氏。一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郤至,封于温地(今河南温县西),其后以封邑为氏。二是唐叔虞之后,受封于河内温(今河南温县),其后以邑为氏。

温姓发源于河南。西汉时期,形成以山西太原为中心的分布区。唐宋时期,温姓已经广布于今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如今温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为多。

温姓历史人物有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唐代名臣。兄弟三人,声名远播。高祖时,彦宏参与机务,官至吏部尚书,封黎国公;彦博初从幽州总管罗艺,后随罗艺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于阴山苦寒之地,归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封虞国公;彦将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每次考试时,都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当时号“温八叉”。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他纵酒放歌,自由洒脱,常讥刺权贵,故坎坷潦倒一生。其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他诗词风格浓艳,辞藻华丽,多写闺情,乃花间派鼻祖。其作大都收入《花间集》。温纯,明代名臣。曾联合各大臣伏阶泣请皇帝罢除矿税,一生廉洁奉公,时称名臣。

温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二十一位。


【源】 ①系自己姓。高阳帝之裔封于温(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30里)。春秋时狄灭温,温子奔卫,因氏,见《姓考》(17)。②系自姬姓,唐叔虞之后,晋大夫狐溱之后(6,7,12,15,17)。③北魏时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为温氏(7,17,60)。④金时女真人温迪罕氏汉姓为温(71)。⑤唐时康居国王姓温(60,62)。⑥唐时彭城长史刘易从,永昌中酷吏周兴诬以死罪,其子刘升流放岭表,免归,改姓温,见《唐书》(60,62)。⑦明时永乐中菲律宾苏禄东王访中国,归途至德州病逝,次子温哈剌和三子安都鲁留中国守墓,其后有温、安二姓。⑧清贵州安顺府土司温姓,始于明朝(72)。⑨清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改姓温(181)。⑩锡伯族温都尔氏汉姓为温(201,433)。⑪台湾土著(65)、布依(191)、土家(175,387)、黎、壮、瑶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太原、汲郡、清河(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4%,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温姓人口29%。【人】 温疥,汉时栒顺侯(15,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蒙、壮、回、瑶、土家、布依、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 “姬姓。唐叔虞之后。晋郤至为温大夫,号温季,因以为氏。”此以邑为氏。② 《姓氏考略》据 《唐·温信碑》 云: “颛顼裔,为己姓。” ③又据《魏书》 注云: “后魏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为温氏。” 此则为鲜卑姓所改。④又据 《唐书》注云: “唐时康居国王亦姓温。” 则此当出自西域。⑤又,为刘姓所改,唐时刘易从之子昇,流岭表 (按:指五岭以南之地,即今广东、广西一带),免归,改姓温。⑥金代女真族姓,温迪罕曰“”。见 《金史·国语解》。⑦锡伯族之温姓,由温都尔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 “” 而为单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⑧回族之温姓,或住山东德州北营村,乃苏禄国 (今菲律宾的一部分) 来中国的苏禄东王的后代。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东王等率340多人庞大使团到北京访问,受到永乐皇帝的隆重接待。在北京住了三个月,归途中苏禄东王病故於德州附近。永乐皇帝命按王礼厚葬于北营村,留下王妃和次子温嗒刺、三子安都鲁等十余人守坟。清雍正九年(1731年) 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其信奉伊斯兰教,与当地回民融为一体。温姓,即取温嗒刺之首音,谐以汉字 “” 而得。

汉代有温序,祁人,护羌校尉; 唐代有温庭筠,诗人; 明代有温体仁,乌程人,东阁大学士。

猜你喜欢

  • 宜春

    读音:yí chūn【源】 汉时王䜣封宜春侯,子咸嗣。咸女为王莽妻,莽讳与妻同姓,故令其以侯邑为氏,见《张晏汉书注》(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 《汉书

  • 墨呼哩

    读音:Mòhūlī【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吉林乌拉(23,63,180,260)。 【变】 一作〔墨呼理〕(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阿巴

    读音:A-fúgānbā【源】 彝族姓。属牟潘家支(375)。

  • 白麗

    读音:Báilì【源】 云南独龙族姓(家族名)(104)。独龙族姓氏。云南之贡山有分布,本家族名,或以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独龙族》。

  • 温敦

    读音:wēn dūn【源】 ①金时女真人姓。温敦,金时女真部落,分布于长白山、阿跋斯水(今牡丹江上游)、涞流河(今拉林河)、匹古敦水(今蜚克图河)、德邻石(在牡丹江中游)等地。以部为氏(397)。一说

  • 使

    读音:shǐ【源】 见《姓苑》(15,21)。当以谥为氏(60,62)。【变】 或作史(7,60,62)。【人】 使乐成,汉时封恩泽侯(11,21,26,60)。现行罕见姓氏。今新疆之塔城有分布。汉族

  • 公幹

    读音:Gōnggàn【源】 神农之裔,春秋时齐大夫公干之后,见《姓源》(7,9,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据《姓源韵谱》云: “神农之后有公干,仕齐,为大夫,其后氏焉

  • 阿色

    读音:A-sè【源】 彝族姓(375)。

  • 瑕公

    读音:Xiágōng【源】周大夫瑕公之后,见《路史》(8,17)。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姓氏词典》亦收,其据《路史》注云: “以祖辈名号为姓氏。周大夫瑕公

  • 母丘

    读音:Wúqiū/Muchiu【源】 毋邱一作母邱(17)。邱即丘。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变】 ①亦作〔母邱〕(17)。②后改为母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