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夷
【源】 淮夷小国(故城在今淮河下游),后灭于周武王,子孙以国为氏(4,6,12,17,60)。【变】 后改为淮氏(91)。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元和姓纂》云: “淮夷,小国。入周,因氏焉。其地,今淮甸。”以国为氏。又,《中国姓氏大全》 称: “后简为姓淮。”
【源】 淮夷小国(故城在今淮河下游),后灭于周武王,子孙以国为氏(4,6,12,17,60)。【变】 后改为淮氏(91)。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元和姓纂》云: “淮夷,小国。入周,因氏焉。其地,今淮甸。”以国为氏。又,《中国姓氏大全》 称: “后简为姓淮。”
读音:chún【源】 ①系自姜姓。炎帝之裔,周武王封淳于公,后灭于杞,因氏,其后有去于为淳氏者(60,62)。亦见《姓苑》(7,60,62)。②出于夏后氏之裔淳维之后(60,62)。③彝族姓(130)
读音:Guōlèqīnqímùkè【综】 清蒙古人姓。郭勒沁齐穆克特克慎,清蒙古正蓝旗人,嘉庆中历任库伦办事大臣、左都御史、礼部尚书(254)。
读音:xiāng见《姓苑》。
读音:mò hè duō突厥有莫贺咄氏。(见《唐书》)
读音:Hǎigān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Shílǎlóu元代“色目人”姓氏。为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译作“匣刺鲁”。
读音:nuòsī【综】 清驻防索伦镶黄旗、达虎里正黄旗、正红旗中均有鄂诺思氏(259,260)。
读音:Sù【源】①八元中之仲堪,谥肃,后世以为氏(7,60,62)。八元亦称八凯,为帝喾高辛氏时才子,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分别谥忠、肃、共、懿、宣、慈、惠、和(21)。②古
读音:Yǒngbùláimǔ现行佤族姓氏。今云南之西盟有分布。此姓系西盟县公安局提供。或改从单姓“王”,未详其他。
读音:Píngníng【源】 见《姓苑》(7,9,17,60)。祝其平宁,因以为氏(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引 《姓苑》收载。其注引张澍之语云: “视其平宁,因以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