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ǒng

【源】 ①永,春秋时楚大夫采邑(即永州,故城在今湖南零陵),因氏(17,60)。亦见《姓苑》(6,9,12,15)。②清时甘肃洮州厅洮州卫著逊族番永鲁劄剌肖,姓永(72)。③清满洲人有此姓,以父之名为氏(180,181)。④新疆锡伯族永妥里氏、莫图里氏,汉姓均为永(201)。⑤景颇族姓。【望】 零陵(17,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永石公,汉时人,见《奇姓通》(21)。永铭,明时广西阳朔人,洪武举人(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及阳泉、新疆之塔城、湖北之武昌、老河口、福建之浦城、广西之灌阳、广东之吴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锡伯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注引 《姓考》 云: “楚大夫采邑,因氏。望出零陵。《列仙传》有永石公。” ② 《姓氏词典》 注引 《希姓录》 云: “滇有此姓。”③锡伯族之永姓,由永托哩氏所改,盖取“永托哩”之首音,谐以汉字“”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

猜你喜欢

  • 烏濟吉特

    读音:Wūjǐjítè【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二派,出巴颜喀喇、克什克腾等地(23,63,260)。原系蒙古一部落之名(见《蒙古源流》),明时改称兀者(384),故系以部为姓。今蒙古仍有此姓,但书作〔

  • 读音:Zī【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上海、北京等地均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上海、新疆之布尔津等地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Yīnɡ/Ing【综】 源出不详。台湾彰化有此姓(68,261)。

  • 王夫

    读音:Wángfū【源】 ①春秋时宋公族有王夫氏,见《路史》(17,62)。②皇父氏之别派为王夫氏(17)。《姓氏词典》收载并注其源: ①其据《希姓录》注云: “源于子姓,宋微子之后。”②其注引

  • 读音:kuì【源】 春秋时晋中行穆子围鼓,鼓之墙夫��间伦请降,穆子不许。其后以为氏(7,15,17,21,26)。【望】 河东(17,418)。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 鬱林

    读音:Yùlín【源】 郁林国之后以国为氏。郁氏出自郁林氏(69)。

  • 读音:chén【源】 ①伏羲之裔巴子分封于辰,即辰州(故城在今湖南沅县),其后以国为氏,见《国名纪》(17)。②周文王之孙蔡仲胡,亦称公孙辰,其后有辰氏,见《路史》(17,60)。③辰韩为朝鲜半岛上古

  • 持嘉

    读音:Chíjiā【源】 金时女真人姓(24,63)。【变】 持嘉晖之先人居张皇堡,以张为氏,见《金史·持嘉晖传》(24)。【人】 持嘉喀齐喀,金宣宗时商州刺史(24)。金代女真族姓氏。为女真之白姓。

  • 叔山

    读音:shū shān【源】 春秋时楚大夫叔山冉之后(7,21,60)。【人】 叔山无耻,春秋时鲁国人,见《庄子》(11,12,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左传

  • 有鼻

    读音:Yǒubí【源】 传说舜之弟象为有鼻氏,见翦伯赞《中国史纲》(63)。 【变】《孟子》作〔有庳〕(63)。有鼻即有庳,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北,接东安界(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