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áng

【源】 ①系自姬姓。周宣王之子尚,幽王时封为扬侯(扬,故城在今山西洪洞东南15里),其后以为氏(12,21,60)。一说,春秋时霍、扬、韩、魏皆周同姓之国。扬为晋所灭,晋封与羊舌氏作采邑,有铜鞮、扬氏、平阳三县(12,60)。汉时扬雄之祖出自周伯侨,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17,12,21)。②土家族姓(387)。【望】 天水(17,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人】 扬季,汉时庐江太守(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上饶,山西之长治、临汾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并注其源: ①“姬姓,周宣王子尚义,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氏焉。” “或曰周景王之后。” “一云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孙子齐; 生伯侨归,周天子封扬侯。然传言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之国,为晋所灭,以为羊舌氏之邑,此其明也。扬雄《自叙》 云: ‘伯侨不知周何别也。’ 又云: ‘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 又云: ‘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 一曰铜鞮,二曰扬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生子: 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 肸,字叔向,亦曰叔誉; 鲋,字叔鱼; 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扬氏。其地平阳扬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扬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 又有扬突,后周赐姓独孤氏,隋复本姓; 又有莫胡卢氏改为扬氏。又,炀帝诛扬元感,改姓为枭氏。”综上所述,扬氏之源有三:①周宣王 (或曰周景王) 之后以国为氏,系出姬姓;②或出姬姓之羊舌氏: 羊舌肸之孙扬石我以邑为氏;③北魏莫胡卢氏改为单姓扬。又,古扬、杨或通,后世分为两姓; 又,或改为鲜卑姓独孤氏; 或改为枭氏。

汉代有扬雄、扬乌; 宋代有扬无咎、扬避举; 明代有扬光休,永乐举人。

猜你喜欢

  • 盧妃

    读音:Lúfēi【源】 见《姓苑》(9,63,80)。张澍考证,卢妃氏宜作卢奴氏,以地为氏,妃、奴字形近而误(26)。今姑录此备考。《姓氏词典》 引 《姓苑》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Qiáo乔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为桥氏所改,出自姬姓。相传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子孙中有留桥山守陵的,于是这些人就以山为姓,称为桥氏。南北朝时,宇文泰名桥勤,去掉桥的木字旁,为乔,取乔字高

  • 沭蘭

    读音:Shùlán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望出任城”。未详其源。

  • 读音:Hào【源】 鄗,邑名(故城在今河北柏乡北),以邑为氏,见《姓苑》(15,21,62)。《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其注云: “极罕见姓。春秋时晋有鄗地 (在今河北柏乡县),以地名为氏,一说

  • 读音:liù【音】 亦音Liù(75,77,91)。【源】 ①系自偃姓。皋陶之后封于六(故城在今安徽六合北,或舒城东南60里),后灭于楚,子孙遂以国为氏(4,12,15,60)。 ②明时方孝儒拒为明成

  • 莫齊特

    读音:Mòqítè【综】清镶黄旗蒙古护军校佗罗逊之妻为莫齐特氏(260)。

  • 努忽奇

    读音:Nǔhūqí蒙古族姓氏。其意为 “窑”,后或取“窑”之音谐以汉姓“姚”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蒙古族》。

  • 读音:Zhú/Jwu,Ju【综】 南北朝时宋有永兴平民灟恭期,见《宋书·褚叔度传》(86)。

  • 读音:tū【源】 ①相传祝融之后有八姓,其一曰秃,封于舟(故城在今河南新郑或密县),故为彭姓之别族,后为周所灭,因氏(6,7,9,12,60)。②鲜卑秃发氏所改(60,62)。③夷姓。元时有云南王秃坚

  • 读音:Mái【源】西夏人姓(96)。 【人】埋也己,西夏党项首领(436)。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南之冷水江有分布。此姓系冷水江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 《姓氏词典》 引《宋史》亦收,注云: “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