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nán

【源】 ①夏禹之后有南氏,见《史记》(60,62)。②商王盘庚妃姜氏生子名南赤龙,曾孙南仲为周宣王时大夫,其后以南为氏(7,12,17,60)。③古有南国,以二臣争权而亡,见《周书》。以国为氏,见《姓源》(17)。④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以字为氏(12,17,60)。⑤春秋时楚庄王之子追舒,字子南,其后有子南氏,后又改为南氏(12,60)。⑥春秋时鲁公族有南氏(12,17,21)。⑦春秋时晋高士隐于南乡(故城在今河南淅川东南),因以为氏(12,60)。⑧清满洲八旗那木都鲁氏、纳喇氏等后均有改为南氏者(180,181)。⑨朝鲜族姓。【望】 汝南(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75%。【人】 南文子,春秋时卫大夫(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涉县、尚义、黄骅,山东之东平、昌乐、平邑、龙口,辽宁之清原,新疆之塔城,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据《史记》注云: “南氏,禹之后。”则此当系出姒姓。②《姓源韵谱》 云: “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怀,十二月而生,手把 ‘南’ 字,长封荆州,号 ‘南赤龙’。” 曾孙南仲,为周宣王时大夫,此之南氏。系出子姓。③郑樵则云: “姬姓。卫灵公之子郢字子南,以字为氏。……又,鲁亦有南氏; 又,楚有子南氏,亦南氏,是皆以字为氏者。”④郑樵又注: “晋高士隐於南乡,因改为南氏。”望汝南。

春秋时鲁有南遗子、南蒯; 战国卫有南又子; 唐代有南霁云,顿丘人; 明代有南元善; 又有南大吉、渭南人,绍兴知府。

猜你喜欢

  • 读音:Xié【源】 见《直音》(15,21,63)。【变】 亦作儁(62)。《姓氏词典》引《姓苑》收载,未详其源。或作“儶”、 “携”。

  • 蔡努忒

    读音:Càimǔtè【综】清正白旗蒙古马甲敏生之妻为蔡努忒氏(260)。

  • 薩瑪爾吉

    读音:Sàmǎěrjí【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六派,出呼(虎)尔哈河布尔哈村、松花江、索伦、沈阳、虎尔哈、乌苏河等地(23,63,180,260)。【人】萨玛尔吉噶普硕,清镶蓝旗人,世居呼尔哈河布尔哈

  • 读音:Dèng邓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商王武丁封其叔父于邓,其子孙以封地为姓氏。二是以国名为姓氏。古有邓国,本曼姓,其后世以国名为姓氏。三是为李姓所改。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

  • 读音:liáng【源】 见《姓苑》(15,21)。汉、晋时南中(泛指四川大渡河以南,云、贵一带)夷人有孟、爨、量、朴、夕五大姓,见《华阳国志》(60,62)。敦煌石室所出残姓氏书上有此姓(434)。【

  • 鄂爾沁

    读音:Èěrqìn【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察哈尔(23,63)。【人】 鄂尔沁罗理,清蒙古正黄旗人,世居察哈尔,崇德中从征明,在锦州阵亡,赠副都统(23)。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族

  • 攣鞮

    读音:Luántí【综】 匈奴单于姓(7,11,17,60)。亦作〔栾提〕、〔栾鞮〕(17)、〔虖连鞮〕(60,63)、虚连题(17,62)。历史上匈奴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匈奴单于

  • 读音:Cuò【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北京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青海之天峻有分布。藏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按: 藏胞常以 “措×”取名,如“措吉”

  • 阿塔里吉達

    读音:Ātǎlǐjídá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译作“阿大里吉歹”。

  • 宏義

    读音:Hóngyì【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洪扬子沟(23,63,180)。【变】 后改为洪氏(180)。【人】 清镶黄旗满洲马甲福星保之妻为宏义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洪扬子沟地方,乃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