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干
【源】 代北姓。北魏献文帝之弟姓乙干氏(6,60),或即乙旃之异译,见陈毅《官氏志疏证》(70)。【变】 亦作〔乙千〕(62)、〔乙于〕(17,62),皆误。【布】 唐时在今内蒙古武川有此姓(6,60)。【人】 乙干贵,北魏时都督(6,27)。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代人,随魏南徙。” 《姓氏考略》 注引《元和姓纂》 云: “后魏献文帝弟乙干氏,居武川。”
【源】 代北姓。北魏献文帝之弟姓乙干氏(6,60),或即乙旃之异译,见陈毅《官氏志疏证》(70)。【变】 亦作〔乙千〕(62)、〔乙于〕(17,62),皆误。【布】 唐时在今内蒙古武川有此姓(6,60)。【人】 乙干贵,北魏时都督(6,27)。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代人,随魏南徙。” 《姓氏考略》 注引《元和姓纂》 云: “后魏献文帝弟乙干氏,居武川。”
读音:Dīng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阳泉、晋城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疑为丁姓之分族。
读音:Ègàiěr【综】 裕固族姓。贺郎格家、东八个家、大头目家、杨哥家、罗儿家等部落均有鄂盖尔姓。世居甘肃肃南县,清末民初始采用汉姓李或高(198)。裕固族姓氏。本氏族名,或以代姓。后或改
读音:Bùkùlǔ【综】 ①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中有布库鲁氏(256)。②清蒙古人姓。布库鲁杰纯,清蒙古正白旗人,咸丰年间历任宁夏副都统、乍浦副都统(72,254)。
读音:Èjìtè【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巴林(23,63)。【变】 清驻防察哈尔镶红旗中有鄂奇忒氏,镶白旗满洲闲散扎尔泰之妻为鄂集达氏(260),〔鄂奇忒〕、〔鄂集达〕等似均为鄂济特之异译
读音:Yūmí【源】 西夏国主之姓。辽、金二史之西夏传皆云,夏主系拓跋魏之后,名思恭,唐僖宗末年赐姓李。元史云:其先姓於弥氏,岂拓跋为其总称,而於弥为其分姓耶(24,71)。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续通
读音:Kězhūhún【源】 鲜卑人姓(242)。《唐书·地理志》载:夏州北渡乌水,经长泽白城,120里至可朱浑水源(27)。一说,可朱浑为代北姓,原为辽东部落,归魏后居于桑乾,又徙戍怀朔(60,70
读音:Xuān宣氏以谥号为姓氏。一是源于姬姓,周君王姬静死后谥号为“宣”。二是源于子姓,春秋时宋国国君死后谥号为“宣”。三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侨如死后谥号也为“宣”,后世子孙中有人以其谥号为姓
读音:Tóngqǐ【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佛阿拉(23,63,180)。【变】 ①后改为佟氏(180)。②清宗室觉罗满秀之妻为佟吉氏(260),〔佟吉〕似即佟启之异译。【人】 清正白旗满洲护军达春之
读音:Liángyú【源】 ①春秋时晋下军大夫梁馀子养,本卫国人,其后以梁馀为氏(6,7,9,12,60)。当为梁氏在故国者,宜曰梁馀氏(7)。②伯益之裔秦仲封于襄,又分其子康于夏阳,为梁伯,其后遂有
读音:Fēng丰姓主要源于以下说法。春秋时郑国公族后裔郑穆之子丰,其孙丰施、丰卷以祖名命姓,遂成丰姓。丰姓发源于陕西,如今人数虽不多,但在全国分布较广。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云南、安徽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