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韩子

韩子

二十卷。周韩非(约前280-前233)撰。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师事荀卿。韩非所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力已受到削弱,韩非多次上书韩王,建议韩国变法图强,终不见用。秦王嬴政见到韩非的著作后,叹到:“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韩非列传》)。韩非应邀出使秦国,不久受到李斯、姚贾等人的陷害被下于狱中,韩非自杀而死。韩非死后,他的思想却在秦国得到传播和实践。韩非为人口吃,不善言谈,但善于著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韩子》五十五篇,现存本也为五十五篇,分为二十卷,篇数相同。《韩子》又称《韩非子》,是后人收集韩非的遗著,又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辑而成的。韩非广泛吸收儒、墨、道、法诸家的学说,总结前期法家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体系。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认为商鞅和申不害的学说对于帝王来说,就如同衣食对于人类一样重要。但他同时认为,商鞅与申不害的学说并不完善,即“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子·定法》)申不害虽然言术,但没有规定统一的法令,被奸臣钻了空子;商鞅虽然讲法,但却无术以知奸,大臣们能够捞得好处。韩非则强调法、术结合,认为国君对臣下不可过分信任,要用计谋权术暗中控制他们,做到赏罚分明。又指出:“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只有严刑重罚,才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韩非还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子·有度》),明确提出“法不阿贵”的思想。韩非认为仅有法、术还是不够的,必须有“势”做保证。“势”是实行法、术的前提条件。他说:“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韩子·功名》)“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韩子·难三》)“民因其势”(《韩子·五蠹》)。君主要充分利用“自然之势”,但“自然之势”不是主要的,真正的势应是人为之势,即在可能的条件下能动地运用权力。韩非的法、术、势理论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可以说,韩非的法治思想与中国当时的历史需要有较多相适应之处,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韩子》一书中,还表现了韩非进化的历史观。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将来,反对盲目崇拜古人。他发展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韩子·解老》),强调具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认为人口多寡与社会财富的多少决定了历史的变动,强调一切社会关系,出自人们的“自为心”或“计算心”。《韩子》一书是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大成的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历史经验,使法家思想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它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当然,它所主张的维护君主专制,对人民严刑重罚等言论应该做客观实际的分析、批判,从历史实际中加以评价和认识。《韩子》一书有《说郛》本、《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十子全书》本、《子书百家》本、《百子全书》本、《四部备要》本等。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韩非子》校注组校注的《韩非子校注》,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韩非子》,1990年岳麓书社出版《商君书·韩非子》,1991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黄高宪所编的《韩非子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沈玉成、郭咏志选译的《韩非子选译》。

猜你喜欢

  • 四禘通释

    三卷。崔适撰。崔适名怀瑾,字觯甫,归安人,诂经精舍学生,生卒年未详。著有《春秋复始》、《史记探原》等书。“禘”的含义历史上历来不清楚,生于东汉末年的郑玄也不能尽知其义。因此所论禘、祫,都不合古代经义。

  • 观河集

    四卷。清彭绍升(见《测海集》)撰。此集为其所著古今体诗。自编按年分次。其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迄五十八年(1793),共三十六年间之作品。其死后由其孙蕴策刊行。集名《观河》,取佛在祇桓精舍为波斯

  • 金屋梦

    见《续金瓶梅》。

  • 乾坤大略

    十卷。补遗一卷。清王余佑(1615-1684)撰。余佑,字介祺,自号五公山人,直隶新城(今属河北)人。明末随父起兵抗击李自成军。入清后,隐居易州(今河北易县)五公山,教授生徒,不求闻达。史传称其“尝受

  • 竹山县志

    ①三十卷,清贾待聘纂修。贾待聘,山西夏县人,进士,官竹山知县。县有志,皆亡轶无存。康熙十八年(1679)贾待聘任竹山知县,亟为创修,历三年,成书。《竹山县志》康熙二十一年(1682)抄本。明代兵燹,庐

  • 尽言集

    十三卷。宋刘安世撰。刘安世(1048-1125),北宋大名(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人。字器之,世称元城先生。熙宁进士。历任左谏议大夫、宝文阁侍制。刘安世为人忠孝正直,弹击权贵,尽言不讳且语辞激切,被称为

  • 寿石斋藏帖

    四卷。清孙铨辑。孙铨字少迂,工书画,善钩摹。曾为成邸刻《怡晋斋帖》此其辑清代名家书,勒成于嘉庆十三年(1808)。第一卷为二十八家,魏文毅、魏敏果、宋协裳、施愚山、宋既庭、沈文恪、汤文正、李石台、笪江

  • 憗斋存稿

    四卷。清白乃贞(约1666年前后在世)撰。白乃贞,字廉叔,号蕊渊。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著有《憗斋存稿》。是集凡四卷。皆为诗。集前有余恂序。其诗叙述真挚朴素,不

  • 西域水道记

    五卷。清徐松撰。徐松,详见《新疆识略》。其精于史事,尤长地理。好钟鼎碑碣文字。居伊犁时,尝亲历天山南北两路,记其山川道里,撰《伊犁总事略》、《新疆赋》、《汉书西域传补注》诸书。此书之作,亦在斯时。道光

  • 长兴集

    十九卷。宋沈括(1031-1095)撰。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仁宗嘉祐进士。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神宗初,提举司天监,改制浑仪、景表,编《奉元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