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序辨说

诗序辨说

一卷。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条)撰。关于《毛诗序》的研究是《诗经》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围绕着它而进行的激烈论争贯穿于全部《诗经》研究史。朱熹是南宋时代疑序派的主要代表,他鉴于时人对《小序》的盲目信从,无敢拟议,“至于有所不通,则必为之委曲迁就,穿凿而附会之”(《诗序辨说自序》),为了纠正《诗序》之错误,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之后,撰成此书。朱熹的贡献在于,一,认为《诗序》为汉儒所作,整篇《诗序》没有正确反映甚至极端违反《诗经》真意,从而破除了对《小序》的迷信;二,对大小序作了明确的界定,形成一家之言(书中认为:从“关雎,后妃之德也”至“教以化之”,“然则《关雎》,《麟趾》之化”至“是《关雎》之义也”以及以下各篇之序为《小序》。从“诗者,志之所之也”至“诗之至也”为大序);三,对《小序》逐条清理与辨说,结合诗篇的实际,分其良莠,这种具体而深入的工作,前人还没有作过;四,书中体现了求实和分析的原则,在分析其错误时,还分析其造成错误的原因,如在评论《召南·摽有梅》时,指出“其所以然者,特以耻其有所不知而唯恐人之不见信而已”。该书对明人郝敬《毛诗序说》,清人吕调阳《诗序议》等有直接影响。不足之处在于囿于温柔敦厚之诗教和维护所谓“君臣上下之义”,对一些篇章的诗旨的阐释也很牵强,甚至自相矛盾,如该书认为《周颂·丰年》的小序是错误的,而在《诗集传》中却用“小序”之说。现存版本,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元卞管勾集

    见《司牧马经痊骥通元论》。

  • 孟义订测

    七卷。明管志道编。管志道字登之,娄县(今江苏昆山县东北)人,生年不详。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此书注解《孟子》,分订释、测义二例。所谓“订释”,指取朱熹的注释而加以订正;所谓“测义”,指自出其义。《四库提要

  • 温疫论补遗

    《温疫论》二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1582-1652)撰。吴有性字又可,吴县(今属江苏)人。居太湖洞庭山。崇祯六年(1633),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疫病流行,时医用伤寒证治之不效,死者无数

  • 志道集

    一卷。宋顾禧(约1131年前后在世)撰。顾禧字景繁,自号痴绝叟,吴郡(今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居于光福山,闭户诵读,不求仕进。后筑室邳村,称之为漫庄。曾与吴兴施宿注苏轼诗。著有《志道集》。是集为顾禧殁

  •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十卷。金寇才质(生卒年不详)撰。寇才质,字志道,古襄人。他喜好恬淡之乐,不争功名利禄,曾研究丹经卜筮之术。撰有《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寇才质认为老子之经,章章有旨,且深且远。又以为前人诸家《老子》之

  • 算经

    一卷。佚名撰。敦煌卷子本,原藏敦煌千佛洞,现在巴黎国立图书馆,编目为敦煌《将来目录》第3349号。该卷算经于1899年5月25日为在洞道士王园箓(?一1931)因洞壁破坏从中发见。1907-1908年

  • 四书管窥

    八卷。元史伯璇撰。伯璇字文玑,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生平不详。该书引赵顺孙《四书纂疏》、吴真子《四书集成》、胡炳文《四书通》、许谦《四书丛说》、陈栎《四书发明》等等,取其与《四书章句集注》异同者,各

  • 顾亭林年谱

    ①一卷。清吴映奎辑。映奎字止狷,又字银帆,江苏昆山人,贡生。此谱谱主顾炎武(1613-1682),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炎武年轻时曾参加过

  • 拘虚晤言

    一卷。明陈沂(详见《维桢录》条)撰。此书皆为陈沂所著杂说之文,一卷,分三十四条,二千余字。其体例有些近似连珠体,先取两事排比成句,作为比喻,而后阐明其寓意,即不用韵,也不注意修辞,语言朴素、浅显,通俗

  • 尚书大传礼征

    五卷。清刘鑫耀撰。刘鑫耀字楚金,湖南湘潭人,生卒年不详。本书以《尚书大传》为伏生口授,其中多三代礼,后儒无类次之者,所以刘氏依《周礼·春官·大宗伯》“吉、凶、军、宾、嘉”五礼之目,以及《尚书·尧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