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脉诀刊误》。
一百卷。明末谈迁(1594-1657)撰。迁原名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署“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人。明诸生,终身未仕。史学家,性喜博综,致力于子史百家之言及诸子历代掌故,立
一卷。清魏崧撰。崧字祝亭,湖南新化人。因取士有五言试帖,应仕者每因一字之讹,致被遣落。绍衣堂氏因有《四声便览》之作,于并收者注明平韵某仄韵某。魏氏就《四声便览》详加注释以成是书,依《字典》分部,按笔画
十卷。《续刻》三卷。清李塨(1659-1733)撰。清初思想家,直隶蠡县(今河北省蠡县)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官至通州学正。李塨博学工文辞,师博野、颜元,又从毛奇龄论乐律。本集是其所作的古
见《丹溪纂要》。
见《周易参同契》。
八卷。明闵珪(1430-1511)撰。闵珪,字朝英,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御史,官至刑部尚书,为当时名臣。著有《闵庄懿集》。是编为其诗文集。凡八卷,集中前六卷为七言律诗
二十四卷。清王训(生卒年不详)撰。王训字敷彝。顺治四年进士。此书分十六门,一百七十子目。约为科举答策而设。转抄其他类书而成。
一卷。清丁泽安撰。丁泽安详见《易学节解》。全书分三章。第一章论图书,第二章论蓍数,第三章论易学,其观点与《易学三编》同。可视为《易学三编》之续。有《自得斋易学》本。
四卷。清范缵(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范缵,字武公,号笏溪。娄县(今江苏昆山)人。其长堪舆学,亦工于诗。又善画山水。博学强记,晚年号鸡巢老人。是集收诗不多,但亦有一定品味。纵观是集,其诗源出晚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