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诊宗三味

诊宗三味

一卷。清张璐(详见《张氏医通》)撰。又名《石顽老人诊宗三味》。张氏认为人身有病,莫不见之于脉。但当时的某些脉学著作却颇多疏漏谬误之处,于是编撰此书。书成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全书共三万七千字,以论述脉理为主,先后阐述脉学宗旨,分别列述医学、色脉、脉位、脉象、经略、师传、口问、逆顺、异脉、妇人、婴儿等十二篇。第一、二篇阐述医学宗旨,批判当时医界偏执、固守家传等弊病。对金元四大家以及《脉经》、《紫虚脉诀》、《诊家枢要》、《濒湖脉学》、《诊家正眼》等前人脉学著作,均有所论述。张氏认为习医和学习诊脉,如果“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所以他提出要“以三味水涤除尘见”,因此编写此书,尽可能抉取脉学精华,指导学医者得到脉学的正宗。故以“诊家三味”为书名;第三至六篇论脉位、脉象、经络的常与变,第七篇列师传三十二则,详细讨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弦、缓、洪、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革、促、结、代、散、清、浊三十二脉;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述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第九至十二篇讨论脉顺逆与妇婴之脉,亦颇精要。书中重点讨论了三十二种脉的脉象、主病、机理、预后以及相似脉的鉴别,力纠时弊,澄清论脉之混乱。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反映了张氏独特的脉学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脉学著作中有一定的影响。语言简练,说理透彻,深得后学欢迎。然张氏在评论前人的脉学专著方面,颇多贬词,给人以自诩不客观的印象。书中并掺杂了个别封建迷信内容,如介绍清脉、浊脉时,没有完全摆脱太素脉的欺人之谈。但此书仍不失为一部较有影响的诊法著作,可供临床及诊法研究参考之用。有康熙刻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孝经读本

    一卷。孝经存解 一卷。孝经存解阐要 一卷。孝经存解析疑 一卷。读孝经刊误问答 一卷。清赵长庚撰。赵长庚生卒及事迹不详。是书首列《孝经读本》,其次为《孝续读本考证》,第三为《孝经存解》,其后依次为《孝经

  • 三益斋离骚注

    一卷。清贺性灵(生卒年事迹不详)撰。贺性灵,号诗樵,河南汲县人。本书扉页题《离骚经》三字,边题“古汲郡三益斋贺氏读本”,正文之外有咸丰九年(1859)张燮承的序及贺氏的跋文。其体例是以每韵为单位,引原

  • 易小帖

    五卷。清毛奇龄说《易》之语,由其门人编次成书。毛奇龄所著的经解,只有《仲氏易》和《春秋传》两种是他亲自编写,其余均出自他的门人之手,因此其中加入了门人之语。此小帖共有143条,全讲《易》之杂说,与《仲

  • 蔆湖沈氏丛书

    见《所愿学斋书钞》。

  • 读史亭诗集

    十六卷。《文集》二十二卷。清彭而述(1606-1665)撰。彭而述,字子篯,号禹峰。邓州(今河南邓县)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至阳曲知县、贵州巡抚、衡州兵备、广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早年入

  • 真腊风土记

    一卷。元周达观撰。达观,自号草庭逸民,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成宗元贞元年(1295),达观随元使臣赴真腊(今柬埔寨),大德元年(1297)回国。此书即他依据在真腊的亲身见闻写成。前有总叙,记载他随同

  • 蕴真居诗集

    六卷。《诗余》一卷。清陆学钦(1763-1806)撰。陆学钦,字小若,一字敦书,号蕴真,江苏太仓人。嘉庆举人。诗法唐人,近东坡。诗与古文俱为钱大昕所赏识。琴棋书画、篆刻、词曲无不精绝。性耿介率直。除《

  • 直斋书录解题

    二十二卷,南宋陈振孙撰。陈振孙(约1186-约1262),曾名瑗,字伯玉,号直斋,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一说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著名目录学家。宁宗、理宗之际,历溧水、绍兴、鄞县教授,台州知州,

  • 蒋道林文粹

    九卷。明蒋信(1483-1559)撰。将信生平见《道林诸集》辞目。是集为其门人姚学闵所编。其文不事华藻,惟直抒胸臆,期于明畅而止。信尝从王守仁于龙场驿,后又从湛若水游,所重惟在于讲学。该集为四库全书本

  • 唐子西文录

    一卷。旧本题宋强行父(1091-1157)辑。强行父,字幼安。余杭(浙江杭州)人。曾官睦州、宣州通判。本书所载三十五条,皆述所闻唐庚(字子西)论文之语。卷首有绍兴八年(1138)强行父自序称:“宣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