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蔡中郎集

蔡中郎集

十卷。汉蔡邕(133-192)撰。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开封)人。邕性至孝,三世同居。少博学,师事太传胡广。好辞章、数术及天文,喜好音律,又善鼓琴。闲居玩古,不交当世。建宁间,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因经籍文字纰漏甚多,熹平四年(175),与杨赐奏定六经文字,自书册镌碑立于太学门外。碑立,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每日千余辆。元和元年(178),因灾异上书得祸,髡钳徙远方。遇赦得还,亡命江海。后董卓专政,称疾不应征,迫之始至。至三日之间,周历三召。复拜左中郎将。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怒,收付廷尉,邕乞黥首刖足,续成汉史,不许。虽有士大夫多方相助,亦不能得救。遂死狱中。邕尝撰集汉事,补列传等数十篇,因李催之乱,湮没多不存。此书十卷,旧本作十五卷,存诗、赋、铭、碑六十四篇,又集外诗文若干篇。《隋志》载后汉左中郎将蔡邕集十二卷。注曰梁有二十卷,录一卷。则其集至隋已非完本。《旧唐志》乃仍作二十卷。当由官书佚脱,而民间传本未亡,故复出。《宋志》旧录仅十卷,则又经散亡,非其旧本。此本为雍正中陈留所刊。文与诗其得九十四首。证以张溥《百三家集》刻本,多寡增损,互有出入。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短赋多为咏物之作,以体物精细为特点。本集今存皆后人辑本,分卷亦各有不同。如明汪士贤《汉魏六朝名家集》本作八卷;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作二卷;明叶绍泰《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本则不分卷;清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作十二卷。较好的辑本是清聊城杨氏《海源阁丛书》本,分作十卷,外集四卷,外记,一卷;《四部备要》本即据此本排印;《十万卷楼丛书》本题作《蔡中郎文集》,分为十卷,外传一卷;《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述录;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杨贤刻本亦为六卷。

猜你喜欢

  • 传古别录

    不分卷。清陈介祺撰。陈介祺,详见《簠斋金石文字考释》条。书不分卷,仅分四类,一为拓字之法,二为拓字之目,三为拓字损器之弊,四为剔字之弊。每类之内,为说若干条;说有不详的,又于说下附注,以申其意。末附延

  • 道南三先生遗书

    十一卷。未著编辑名氏。该书摘录杨时、罗从彦、李侗三家语录及杂著,其中,杨氏四卷,罗氏六卷,李氏一卷。三人皆为剑州人,故该书可能为其乡人所编。《千顷堂书目》载莆田宋端仪有《道南三先生遗书》,或即是书。《

  • 缪篆分韵

    五卷,补一卷。清桂馥撰。桂氏生平见“说文义证”。秦书八体,五曰“摹印”,王莽时六书,五曰“缪篆”,《说文解字叙》:“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盖形体屈曲缠绕,故名。馥精研六书,少时笃嗜古铜印,所见日多,

  • 四书释地

    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总称《四书释地》。清阎若璩撰。阎若璩事详《古文尚书疏证》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疏于地理人物考据,亦间有训释经义不当之处,阎氏遂作此书以补其缺

  • 姚江逸诗

    十五卷。清黄宗羲(1610-1695)编。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馀姚(今浙江余姚)人。父尊素,以忠直死于魏阉之难,宗羲具疏讼冤。思宗叹为忠义孤儿,使归。益肆力于学,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复借抄之。受业

  • 鄞县志

    七十五卷。清戴枚修,张恕纂。戴枚光绪初年任鄞县知县。此志为同治十三年(1874)修,稿本,全书七十五卷,目为建置表、星野、疆域、风俗、乡里、城池、公署、坊表、山川、水利、户赋、学校、书院、兵制、海防、

  • 论篆

    一卷。唐李阳冰(生卒年不详)撰。阳冰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宝应元年(762)为当涂令,官至将作监。擅长篆书,有碑刻《恬亭铭》,刊定《说文》为三十卷。是编乃后人所辑,系论书体之作。其中历举了李斯

  • 龟妪解

    一卷。清代沈峻撰。沈峻字存圃,天津(今天津市)人。此书为封建教谕、格言类书,杂录前贤有关修身处事的格言警句,十分浅近易懂,书名之所以叫《龟妪解》是取老妇看了都能懂之意。如其中一句:“贫不足羞,可羞是贫

  • 禹贡拣注

    二卷。清萧光远撰。萧光远字吉堂,遵义(今属贵州省)人。本书上卷为《山水汇钞》,下卷为《各州总论》,大抵以胡渭的《禹贡锥指》为主,同时参考《水经注》和马俊良所绘的《锥指》四十八图,拣择旧注,推阐确解,订

  • 罗提督事实

    一卷。编者不详。传主罗逢元字旋吉,清末叶湖南湘潭人,武生。与太平天国军作战勇猛,累功擢至提督。该书包括行状、国史列传、通态列传、县志列传、表墓、墓铭、志思碑、翰飞楼记以及家世出身事迹战功清单等。现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