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清刘子雄(1857-1889)撰。刘子雄,字健卿,德阳(今属四川省)人,光绪优贡,举人,授内阁中书舍人。曾就读于王闿运门下。颇得张之洞的赏识,著有《刘舍人遗集》。是集为刘子雄诗文别集,凡四卷,卷
六卷。清张伯行(详见《道统录、附录》)撰。明代朱衡撰《道南源委录》一书,记载闽学形成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本书是在朱书基础上重加考订、整理,编纂而成。第一卷记杨时至江杞等36人;第二卷记罗从彦至陈绍叔等8
一卷。明朱孟震(详见《河上楮谈》条)撰。书首自序中称“生平宦辙,殆偏九州,因摭耳目所及,撰成此书”。初本分五卷,以后才并为一卷,内容多录琐事,书末附有《西南夷风土记》二十六条,颇为详明。但朱孟震在序中
二卷。清张应誉(详见《笃志斋周易解》)撰。应誉究心于宋儒之学,于群经都有著述,尤深于《易》、《春秋》,撰有《笃志斋经解》五卷,《笃志斋春秋解》就是其中的一种。该书不释《春秋》全经,有所论说,就分别条录
四卷。清于鬯(生卒年不详)撰。于鬯字香草,南汇(今属上海市)人。于氏于经子皆有论述,统名所著书曰《香草校书》、《香草续校书》。是书系《香草校书》之末四卷。依《说文》部次随文附说,广为征引清代注释《说文
一卷。明代释通琇(1614-1675)等人编。通琇,明末清初禅宗僧人。俗姓杨,字玉林。江阴(今江苏省境内)人。十九岁从馨山圆修出家受具足戒,后从嗣法,传临济宗学。曾住浙江省的武康报恩寺,顺治十五年(1
二十一卷。清阿桂等奉敕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初,甘肃循化(今属青海)伊斯兰新教首领苏四十三,自称回王,领导撒拉族人民起义,一路上攻势凌厉,斩关夺隘,迅速攻克河州(今临夏),趋兰州,清廷急派军机
一卷。晋江熙撰,清马国翰辑。江熙字太和,晋人,官至兖州别驾。《春秋公羊穀梁二传评》一书,《隋书·经籍志》著录三卷,不著撰人;《旧唐书·经籍志》题为江熙撰。该书久佚,清人马国翰从注疏中辑录十九条,厘为一
一卷。晋范宁(339-401年)撰。清马国翰辑。范宁字武子,南阳顺河(今河南淅川东)人,东晋经学家,官至豫章太守。范宁治经反对何晏、王弼之玄学,推崇儒学,所著《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最早的《穀
八十一卷。明杨慎(1488-1559)撰。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省)人。杨慎幼年警敏,文才出众,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吊古战场文》、《过秦论》,为时人称之。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