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义考

经义考

三百卷,清朱彝尊撰。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经学家、史学家和目录学家。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入选,授官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博学多才,康熙曾赐“研经博物”匾,予以褒奖。康熙二十九年(1690),朱彝尊乞假归里,隐居林下,著书立说。《经义考》是他辞官后,据从前的所见所闻,研究古今经学文献,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间撰写成的。原名《经义存七考》,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开始刊行,当时只刊行了半部,至春秋类。乾隆十八年(1753)卢见曾在淮南朱彝尊的孙儿朱稻处见到《经义考》朱刻部分的手稿,极为推崇,于是重新编纂校勘,增加了凡例,乾隆二十年(1755)完成全书,共三百卷,改名为《经义考》。《经义考》分二十六类,首录御注、敕撰的经学书籍三卷,再录文献二百九十七卷其类目为:易类七十卷书类二十六卷,诗类二十二卷周礼十卷,仪礼八卷礼记二十五卷,通礼四卷乐类一卷,春秋四十五卷论语十一卷、孝经九卷、孟子六卷、尔雅三卷、群经十三卷、四书八卷、逸经三卷、毖纬五卷、拟经十三卷、承师五卷、宣讲一卷、立学一卷、刊石五卷、书壁一卷、镂版一卷、著录一卷、通说四卷,末附家学、自序二卷,其中宣讲、立学、家学、自述四卷有录无书。所收经书均先著录撰人姓名、书名、卷(篇)数,卷数有异同者,则注明某书作某卷;并注明存、阙、佚、未见和伪书等字样,以便考知图书流传情况;然后辑录原书序跋,介绍诸儒学说、经学派别及著者生平事迹,且依时代先后次序排列。最后是按语。对于各书的有关考证,为朱彝尊自己考订。该书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影响波及海内外学术界,被称作“为目录学辟一新大陆”。该书原刻本刊刻未毕,乾隆二十年(1755)德州卢氏雅雨堂补刻完成。另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浙江书局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猜你喜欢

  • 苇航漫游稿

    四卷。宋胡仲弓(生卒年不详)撰。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山西清源人。约咸淳二年(1266)前后在世。其生平仅从本编诗中得知:进士登第,官会稽知县,不久罢归,浪迹以终,故以苇航漫游名其稿。其行事则不可考。

  • 天香楼偶得

    十卷。清虞兆漋(生卒年不详)撰。兆漋字虹升,嘉兴(今属江苏省)人。康熙初年诸生。是书分类编纂,乃虞氏读书随笔撰录之文。共分十部,每部一卷,卷首立二字标题。即《天文》、《地理》、《宫室》、《器用》、《鸟

  • 松江府续志

    四十卷,首一卷,图一卷。清博润修,姚光发等纂。博润,满洲正黄旗人。翻译生员,光绪四年(1876)知事松江府。此志续嘉庆宋志而作,其纲目略依前志。此志有踵续前志者,如疆域志则补其未备,正其错误,秩官选举

  • 周易爻徵广义

    六卷。清阎汝弼撰。阎汝弼字梦岩。山西寿阳人。清代吴日慎曾撰《周易爻徵》,以史言易,不尚老庄虚无之淡。阎氏以此为本,推广其义,打破汉宋界限,门户之见著成此书。书中训诂则遵汉字,讲义则遵宋学,间有与程朱异

  • 刘果敏公文集

    一卷。清刘典(?一1878)撰。刘典字克庵,湖南宁乡人。咸丰六年(1856)刘典以增生身分奉湖南巡抚骆秉章檄办理宁乡团务,后随左宗棠进剿江浙皖闽陕甘太平军,屡立战功,官至陕西巡抚、太仆寺卿、帮办陕甘军

  • 小演雅

    一卷,续录一卷,别录一卷,附录一卷。清杨浚撰。浚字雪沧,别号观頮道人,福建侯官人,尚著《冠悔堂金石题跋》。是编卷首有光绪戊寅(1878年)、己卯(1879年)龚显曾、陈棨仁序及杨氏自序,并凡例十一则。

  • 鸿泥堂小稿

    八卷,《续稿》十卷。明薛章宪(约1497年前后在世)撰。章宪,字尧卿,自号浮休居士,江苏江阴人,生卒年不详。少为诸生。隐邓旸溪上。洽闻博物,性喜山水。著有《鸿泥堂小稿》。《小稿》刻于明正德丁丑(151

  • 德安安陆郡县志

    二十卷,清高翱、高联捷修,沈会霖纂。高翱,字云旗,江南江宁(今江苏南京)人,进士,官德安知府。高联捷,直隶万全(河北万全县)人,选贡,官安陆知县。沈会霖,字时沛,号荟庵,安陆县人,解元,官山西大同推官

  • 汲古丛语

    一卷。明陆树声(1509-1605)撰。陆树声,字与吉,号平泉,又号适园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初冒林姓,及贵乃复陆姓,家世业农。陆树声小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1541)会试第一。历任太常

  • 虞氏易事

    二卷。清张惠言撰。张惠言认为:“虞氏论象皆气也,人事虽具,然略不贯穿”。是谓虞传孟氏之学,详于天道而略于人事。又谓郑荀说人事者,爻象亦往往错杂,后学不得通解,故此书虽名为《虞氏易事》,实不囿于一家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