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经补证凡例

礼经补证凡例

不分卷。附容经类纂凡例,无卷数。廖平(1852-1932)撰。廖平字季平,晚号六译,四川井研(今四川省井研县)人。清光绪进士。历任龙安、绥安府学教授,尊经书院襄校等职。曾师事王闿运。专治今文,其学凡六变。康有为撰《新学伪经考》,深受廖著《知圣篇》、《辟刘篇》的影响。戊戌政变后,吴郁生督蜀学,知康说源出于廖,乃劾其离经叛道,逞臆说经,革职交地方官管束。入民国,长成都国学专门学校甚久,后兼高等师范、华西大学教授。著有《六译馆丛书》。平认为《仪礼》在庠序中传授,贵在简易。十七篇录要起例,本末已经具备经言大略。润泽在人,因而,发凡起例,欲学者在本经记传以外,凡是杂见两戴及他书,都取附各篇之下,其并非全篇者,也依类采入。例如,《丧服》为经中主要篇目,则择取大传小记间传服问三年丧问丧服四制等篇,附在其后。另外,前人专门相传,其记最多,也汇辑左后,以便考寻。又如《祭礼》,只是详述享尸,而祊祭迎主于堂荐毛血之仪都被省略,于是,择取《礼记》诸文补充其仪节。《昏礼》先祖后配,则据据《左传》对其加以增补。考察其体例,大都依据朱子《仪礼经传通解》,立法并非不善。只是平不信《周礼》,认为典制之事,不得名礼,不以《周礼》五礼名目为然,这是其蔽端。平又认为贾子之容经,是礼经之纬,欲习仪者,应当由容开始,因而把容经传记附在《仪礼》之后。凡戴记所有说仪容专篇,取为通论外,有散文脱节,凡系说礼与仪容者,对其加以通辑,并拟区分为四目十一门。案:《汉书·儒林传》云,鲁徐生善为颂,孝文帝时以善为颂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延襄,襄其资性善为颂,不能通经,延颇能,未善也。襄也以颂为大夫,官至广陵内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柏生单次,都是礼官大夫,而瑕邱萧奋以礼至淮阳太守,诸言为倾者,由徐氏。颜师古注云,颂读与容同,是则善为容仪,本来也是礼家专门之事。平认为容经与礼经相经纬,其说并非虚妄,这也是治礼者所应当研习者。此书有《六译馆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孔氏志怪

    四卷。晋孔氏撰。不知何许人。《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作《志怪》,四卷,注孔氏撰。《旧唐志》同。《新唐志》入丙部小说家类。此书多记鬼怪异事,其中也有不涉及怪异色彩的内容,如写钟会与其从舅荀济北用

  • 陶朱公致富奇书

    无名氏撰。作者生平、成书年代不详。原书已不可见。明代周之玙依据该书改写、重编为《农圃六书》。

  • 说郛

    一百二十卷。明陶宗仪(?-1396?)撰。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元末明初黄岩(今属浙江省黄岩县)人。元朝灭亡后,陶宗仪隐居乡里,拒不仕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初年下诏广征天下儒士,陶宗仪以疾固辞,继续隐

  • 通鉴注商

    十八卷。清赵绍祖(详见《校补竹书纪年》)撰。《通鉴》体大思精,三省尝为之注,然征摭既广,不免有偶疏检点之处。是书一至十七卷举胡《资治通鉴音注》舛误,凡六百余事。对其错误及当注未注者,皆一一为之订讹,补

  • 春秋名字解诂补义

    一卷。清俞樾(详见《周易平议》)撰。俞樾治经学私淑高邮王氏。王引之曾撰有《春秋名字解诂》,俞樾撰《春秋名字解诂补义》,对王氏之书重加补正,纠正其中的疏失。该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收入《皇清经解续编》及《

  • 史裁

    二十六卷。明吴士奇撰。士奇字无奇,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卿,生卒年不详。该书随意抄录史文,上自《春秋》,下迄《元史》,杂采旧论,间以己意。有陈邦瞻、吴勉学

  • 左传附注

    五卷。陆粲(1494-1551)撰。陆粲字子余,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经学家。嘉靖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挺劲敢言。曾因争张福达狱,下诏狱廷杖。不久又因草疏论张璁、桂萼,谪贵州都镇驿丞,迁永新知

  • 文学津梁十二种

    十二卷。清周钟游编。周钟游字公侠,江苏东台人。毕业于东台师范,从陈旗寿习为古文法。时马建忠撰《马氏文通》,盛行于世。每以中国固有文辞,律以欧西文法。中国语言习惯,与欧西多有不同,每多牵强。然时人好之,

  • 穀梁申义

    一卷。清王闿运(详见《周易说》)撰。王闿运是清末著名的今文学者。他认为历代研究《穀梁传》的人很多,著作也不少,但能切中其义旨的为数不多。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虽然引证广博,在保存汉晋旧说方面有一定的成

  • 文房四谱

    五卷。宋苏易简撰。苏易简,生卒年不详,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第一,才思敏捷,以文章知名,很受太宗赏识。曾先后任参知政事,以礼部侍郎出任邓州、陈州知州。其著作除《文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