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石经考异

石经考异

二卷(杭氏七种本)。清杭世骏(1698-1773)撰。世骏字大宗,号堇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雍正二年举人,乾隆元年召试鸿词,授编修,改御史。此书为补顾炎武《石经考》而作。顾氏依照《隋书·经籍志》,称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又称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据前一说,则汉石经七经即《隋志》所载一字石经,也就是《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据后一说,魏石经亦一字,而《隋志》所载三字石经,只有《尚书》、《春秋》,与“七经”不合。所以顾氏未能取决。而杭氏则谓正始之碑,仍不得遽以三字为断,实为游移其词。瞿中溶《汉石经考异补正》,认为一字者为汉石经,三字者为魏石经。《隋志》只言汉刻七经皆蔡邕书,并不言三字,则其下云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安知“一字”非“三字”之讹?冯登府《石经考异》也说魏时才开始有三体石经。《隋志》所称“一字”乃“三字”之误;杭氏此书中厉鹗、全祖望的序文,也都主一字为汉、三字为魏之说;则此说可为定论了。杭氏又谓石经在汉时从未有言七经者。按,顾蔼吉《隶辨》称,《灵帝纪》、《儒林传》、《宦者传》、《卢植传》所云五经者,盖以《仪礼》、《礼记》为一经,《春秋》、《公羊传》为一经,与《周易》、《尚书》、《鲁诗》而为五经,实则七经也。蔡邕、张驯传所云六经,是加上《论语》而为六经的。瞿中溶说,后代称经,其名不一,或称五经或称六经,不过为称经之总名而已,不可拘泥。顾、瞿二氏之说是对的,完全可解杭氏之惑。杭氏此书最矛盾之处是,既援引卫恒《四体书势》及《晋书·卫恒传》辨明正始石经并不是邯郸淳书写的,并且载胡三省之说,计其年岁,元嘉元年还在让邯郸淳写曹娥碑,从那时至正始中,即有九十余年了,可见正始石经确实不是淳所书写的,可是又引《邯郸淳传》,以黄初初年邯郸淳作《投壶赋》千余言,猜度他在当时未必很老,也许石经之文写于黄初而刻于正始。忽此忽彼,没有定见。但此书对于石经的源流,考之甚详,所以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二卷。清杭世骏撰。杭世骏(1695-1772),字大宗,号堇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因主张“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罢归。晚年主讲粤东、扬州书院。学识渊博,长于史学及小学。曾受命校勘《十三经》、《二十四史》。著有《诸史然疑》、《续方言》、《道古堂文集·诗集》等。此书是在他研究顾炎武《石经考》后,觉得顾书有些地方材料不全,辨正不清楚。于是广为收集材料,详加考证,以为纠伪补缺。上卷标十五目,即:延熹石经、书碑姓氏、丹书不止蔡邕、三字一字、正始石经非邯郸淳书、魏文帝典论、汉魏碑目隋书经籍志正误、鸿都学非太学、魏太武无刻石经事、顾考脱落北齐二条、唐艺文志载石经与隋志不同、唐石台孝经唐石经、张参五经文字。下卷标三目,即蜀石经、宋开封石经、宋高宗御书石经。书中考证精核。前有厉鹗、全祖望、符元嘉三篇序言。厉鹗在序言中引证何休《公羊传注》证汉石经为一字,引孔颖达《左传疏》称魏石经为三字,以补杭世骏书所未及。全祖望序,亦引《魏略》、《晋书》、《隋志》证邯郸淳非无功于石经,与世骏之书互存参考。此外,还有汪祚、赵信等人,也各抒所见,互相订正,都载于书中。此书实合数人之力,参订成篇,因而较顾炎武所考更为完整。传本有“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寻乐文集

    二十卷。明习经(1388-1453)撰。习经,字嘉言,号寅清居士,晚年又号寻乐翁,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明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参与修纂明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实录,官至詹事府詹事

  • 厚德录

    四卷。南宋李元纲撰。李元纲生平事迹详见《圣门事业图》。此书杂采诸家笔记杂说,记载廉洁官吏善政及州县诸多事例等,以垂范教人为善,故称《厚德录》。书中盛称因果报应,兼以神怪。如言张孝基以还产为山神,谓福州

  • 中复堂全集

    十种,九十七卷。清姚莹(1785-1853)撰。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安徽桐城人,嘉庆年间进士,曾任福建知县等。在任台湾道时,正值鸦片战争,姚氏积极防御,曾击败英侵略军。咸丰初年任广西按察使,

  • 禹贡本义

    一卷。杨守敬(1839-1915年)撰。杨守敬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末民初的历史地理学家。清同治年间举人,光绪年间曾作为黎庶昌的随员出使日本,撰有《日本访书志》,并影印模刻成《留真谱》和《古逸

  • 读书笔记

    一卷。明祝允明(详见《浮物》条)撰。是书乃是作者居忧其间,就平日读书所得之事物之理,随笔笺记而成。篇幅较短,约一千六百余字,不分门类,随意漫记,以自己的观点阐发事理,虽为一己之见,然亦有可取之处。如关

  • 秋蕙吟馆诗集

    十卷。清金和(1818-1885)撰。金和,字弓叔,号亚瓠。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少有文名,以才情见长,不拘泥于八股程式,故终身不得仕进,性嗜酒,好声色,常狎妓,为人处世不加检束,“近于狂”,人称“振

  • 游大云山记

    一卷。清吴敏树撰。吴敏树(1805-1873),字本源,号南屏,巴陵(今湖南岳阳)人,道光举人,官浏阳训导,擅长古文。曾国藩称其字:字如履危石,落纸乃持重绝伦。其生平淡泊名利,谢绝曾国藩聘任,惟以读书

  • 书髓楼藏书目

    七卷。水竹村人编。清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别号弢斋,又号水竹村人,直隶天津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曾助袁窃国,失败后,隐居天津租界,编书、赋诗、写字遣兴

  • 竹书纪年校补

    二卷。清张宗泰撰。宗泰字登封,号筠岩,甘泉(今属陕西)人。乾隆拔贡生,以知县用,历官天长县、合肥县教谕。其人笃志著述,有《周官尔雅注疏正误》、《孟子七篇诸国年表》、《竹书纪年校补》等。该书据《水经注》

  • 李义山诗注

    三卷。《附录》一卷。清朱鹤龄(1606-1683)注。生平见《愚庵小集》辞目。据《四库全书总目》载:“李商隐诗旧有刘克、张文亮二家注本,后俱不传。”明末释道源始又为李商隐诗作注,其书也散佚。本书为朱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