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楚辞集解

楚辞集解

正文八卷。《蒙引》二卷。《考异》一卷。《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皆作汪瑗《楚辞集解》十五卷,《好古堂书目》作《楚辞集解》附《蒙引》、《考异》七册。明汪瑗(?-1564)撰,侄仲弘补。汪瑗,字玉卿,新安(安徽歙县)人。明诸生,博雅工诗,与王世贞、李攀龙等友善,有《巽麓草堂诗集》、《楚辞集解》。此书八卷,卷首附楚辞大小序。大序包括:班固《离骚序》、《赞》,王逸《楚辞章句序》,洪兴祖《楚辞总论》,朱熹《楚辞后语》及《反离骚》篇后跋语,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一下的注文,朱熹“六义”及《楚辞集注》序,何乔新《重刻楚辞序》,王鳌《重刊王逸注楚辞序》共十二篇。小序则分录王逸、洪兴祖、朱熹、吴讷对楚辞各篇的序文二十五篇,以篇次为类。正文八卷,只注屈原作品,宋玉以下诸家作品皆不录。每卷不标卷数,只标《离骚卷》、《九歌卷》等等。每数句加注释,先叙己意,再采集各家说法,多引王逸,洪兴祖、朱熹语,亦引《尔雅》、《论语》、《尔雅翼》,《史通》及曹植、李白、杜甫诗文。引证极博,时加按语。除训诂外,亦论章法及作品写作背景。此书完稿后未能立刻刊行,遗稿为亲属所匿。其子汪文英求刊之,而《天问》之注终不可得,故初本无《天问》。后汪文英取汪瑗手批朱熹《楚辞集注》中的《天问》篇补之,使全书完整。《蒙引》二卷,前有焦竑万历四十三年(1615)序。《蒙引》重在辩证文义,考释名物,杂引诸家之说,而断之己意。因文字繁多,不宜入正文,故别为附录。共一百二十三则,仅及《离骚》一篇。《考异》一卷,有汪氏自序。正文共一百七十二条,摘录原句,再以王逸、洪兴祖、朱熹所著三本《楚辞》著作互校字句,只列异文,不加断语,仿朱熹《韩文考异》,附录于篇末。此书颇多新说,并不乏真知灼见。其学术价值:一、在诗作章法分析与写作背景考证上多有新见。如认为《礼魂》为“前十篇之乱辞也”,认为前十篇每篇之后“当续以此歌也”。首创《哀郢》作于“白起破郢”说,并加以详辨(后来不少《楚辞》研究者将此发明权归于王夫之,实属不公),又如《怀沙》作时,题义多依《史记·屈原列传》与朱熹《楚辞集注》说,为绝命词,但推翻朱熹怀抱沙石的说法。汪氏首创怀长沙说,为后来研究者所接受(可惜,不少人将此解首倡权归蒋骥名下),并已成定论。二、在各篇作意上,亦有平正通达说法。如认为《九歌》、《桔颂》、《天问》、《远游》皆作于平日之时,无关于君事。特别在《九歌》作意上,有力驳斥了寄托说:“其文意与君臣讽谏之说,全不相关。”一扫王逸、朱熹说法,比较符合诗意。三、在名物考释方面,多有富于启发性的新说。如对《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的“三后”,王逸解为禹、汤、文王,朱熹解为少昊、颛顼、高辛,而汪氏首出新说,“此言三后而不著其名者,盖指楚之先君耳。”并且进一步指出“当指祝融、鬻熊、熊绎也。”此说为清代不少研究者所接受。四、在词义诠释、文字训诂方面,亦颇有独到见解。如解《离骚》“恐皇舆之败绩”之“绩”时,即不从王逸“绩”为“功”说,又不遵洪兴祖引《左传》称大崩曰败绩的解释,汪氏从实际出发,注曰:“败绩则指车之覆败,以喻君国之倾危也。”可谓解说准确,并进一步揭示喻意。对《离骚》“夏康娱而自纵”之“康娱”之解,尽不取前人将“夏康”(夏太康)连读解,而就《离骚》三处康娱连用之文,认为“康娱二字当相连讲无疑”,将康娱解为“犹言逸豫也”,此解极切诗意。由于汪氏刻意求新,力排诸家,难免有些误说。如认为《离骚》乱曰“乃一篇归宿指要之所在,则此四言者(“又何怀乎故都”为宗旨),实《离骚》之枢纽,孰谓屈子之未尝不去乎?”反而指责洪兴祖等人强调屈原的惓恋家国之情为错解,便是失当之论。对《九歌》中的《大司命》、《少司命》与《湘君》、《湘夫人》硬归为两篇,尽管详加申说,但实属节外生枝,徒劳之举。又出于臆测,认为屈原二十五篇作品多为遭忧而作,“总称之曰《离骚》可也,又奚各篇各有题名乎?”此实属妄为主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书评价极低,无一褒奖之词,未为公论。总观此书,虽有臆测之病,但具有较高价值。因为权威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否定,加上它的过激偏颇之见,往往掩盖不少真知灼见,而且此书流传不广,其真知灼见鲜为人知。甚至将其首创之说归为遵从其说的后代研究者。平心而论,此书应是继王、洪、朱诸家之后的一个《楚辞》重要注本,有参考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附图,据书中凡例所云,为其侄汪仲弘所绘,但近人对此有所怀疑。此前《楚辞》注本未见附图,附图的作法,具有开创之功。主要版本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汪文英初刻本,北京图书馆藏。万历四十三年(1615)汪文英刻本,武汉大学、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处藏。万历四十六年(1618)刻本,浙江图书馆、四川图书馆藏。又日本京都大学、上野图书馆藏。上野图书馆藏本有归有光序,为国内藏本所无。万历间刻本附《天问注补》二卷,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日本写本,日本内阁文库藏。

猜你喜欢

  • 皇明从信录

    四十卷。明陈建辑,沈国元订。陈建(1497-1567),字廷肇,号清澜,明广东东莞人。嘉靖举人,后授侯官教谕,任山东阳信县令。著有《皇明从信录》、《学蔀通辩》、《皇明通纪》等。国元,秀水(今浙江嘉兴市

  • 化学指南

    十卷。法国毕利干(1887-1894)撰。毕利干,1866年来华,任北京同文馆化学兼天文教习。编出第一本中文化学教科书即《化学指南》,译有《化学阐原》,《法国律例》等书,此外还编有一部《法汉字汇》。死

  • 慎鸾交

    清李渔(详见《闲情偶寄》)撰。此剧写主人公华秀,字中郎,下相(今属江苏)人,颇有才名,年少登科,以养亲为名,告假省亲。其父华元五奉旨补西川节度使,离家赴任,华秀随送父母,顺便游览各地山川名胜,当地吴中

  • 续艳异编

    十九卷。明王世贞(详见《弇山堂别集》)编。短篇文言小说、故事集。与《艳异编》同时刊行,也有汤显祖评,取材范围、故事内容、编排体例与《艳异编》概同,分部略有差异,为二十三部:神部、龙神部、仙部、鸿象部、

  • 仪礼先易

    六卷。清吕仁杰撰。吕仁杰,生卒年不详,江苏吴县(今江苏东南部)人。诸生。不喜欢交游,中年时代就锐意进取,开门授徒,致力读书,不专攻举业。其徒弟能背诵《仪礼》者达十多人。著《仪礼先易》,以便于初学,另外

  • 赐恤纶言

    一卷。编者不详。该书记清末李星沅传志诸文。包括上谕、谕祭、谕碑、国史馆本传、家传、墓志铭、神道碑铭等。现有咸丰刊本。

  • 草书千字文

    一卷。唐欧阳询书。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洲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弘文馆学士等。工书法,学“二王”,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体,为唐代著名书家之一。欧阳询所书之《草书千字文》,曾与唐太宗

  • 极没要紧

    一卷。宋刘敞(详见《春秋权衡》)撰。此书旧本题“公是先生撰”。公是先生是刘敞别号。据钱曾《读书敏求记》,称此书为刘敞弟子所记。然此说来源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载,是晁公武之语,说明晁公武时还有传本,

  • 古易汇诠

    无卷数。清刘文龙撰。文化字体先,福建宁化人,雍正年间诸生。全书共分四册,第一册列古易十二篇,其中上、下经为二篇,十翼为十篇,并附有伏羲六十四卦之方圆图;第二册诠释上经;第三册诠释下经;第四册诠释象辞、

  • 纂补四书大全

    二十卷。清刘嗣固撰。刘嗣固字亦巩,一字正夫,先州(今河南潢川)人。著有《纂补周易大全》、《纂补四书大全》等。是书设为问答体,均本之于《朱子章句》、《朱子或问》、《朱子语类》及《朱子文集》,并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