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楚辞达

楚辞达

一卷。清鲁笔(?-约1747)撰。鲁笔,字雁门,号蘸青,一号榆谷,雷州(今广东海康)人。科场屡受挫,遂闭门著书。精六书韵律。有《见南斋诗文集》、《楚辞达》。乾隆年刊本有梁同书序与方城的书后跋。嘉庆刊本增师范的序。序、跋文除介绍鲁氏生平,此书撰写过程等,主要赞誉了此书。本书一卷,只注《离骚》,因看透此篇,以后各篇迎刃而解,一篇通达,其它篇都会通达,故名曰《楚辞达》。内容分注释、《读骚指略》两部分。注文三十七条,《读骚指略》分总论、篇章、段落、气脉、神吻、章法、笔法、句法、字法、骨法、辞法、补法、过文法、倒掉法、隔类相照法、移步换形法、兮字法、虚字法、从古韵等十九项。本书特点是注重《离骚》文义与章法结构的分析。从《读骚指略》所列项目可知,将作文法,语言分析等运用分析《离骚》之中,前人很少及此。在具体分析中,能加以体现。如对“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之“民心”,解释精道,认为“民心”作人心,既指屈原自己,也指党人,含正心、邪心,楚王全不能明察,此词上承屈原“朝谇夕替”的遭遇(不察正心),又启下文众小人对屈原的诬陷(不察邪心),不但释义准确,也揭示出诗文结构上的关键词语。此类分析,时有所见。但曲解穿凿之处亦不少。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本为比喻自修高洁品质的诗句,鲁氏却曲解为比喻“王者之香”与“前哲之遗徽”,反以求新、求深而害义。版本有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见南斋刻本,清华大学藏。清嘉庆九年(1804)赵州师范编《二余堂丛书》本。

猜你喜欢

  • 东坡禅喜集

    十四卷。明凌濛初(1580-1644)编。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江)人。先是徐长孺尝取苏轼谈禅之文,汇集成编,唐文献序而刊之。凌濛初以其为备,更为增订。万历三十一年(16

  • 石遗室文集

    十二卷。《续集》一卷。《诗集》十卷。《补遗》一卷。《朱丝词》二卷。《诗续集》二卷。清陈衍(1856-1937)撰。陈衍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入台湾巡抚刘铭

  • 根味斋诗集

    二十卷。清徐志莘(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志莘,字任可,一字商农。德清(今浙江德清)人。官顺天府通判。本编有《超庭集》二卷、《壮图集》三卷、《小草集》三卷、《弃担集》七卷、《超乾集》三卷、《老傅集》

  • 道园遗稿

    六卷。元虞集撰。其从孙堪编。为《道园学古录》补遗之作。共古律诗七百四十一首,附以乐府,刻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当李本编《学古录》时,已有泰山一毫芒之叹,则云烟变灭者不知凡几。堪续加收访,辑缀成

  • 西番事迹

    一卷。明王琼撰。此书记其总督三边时,出兵征讨吐鲁番,平定各部叛乱事。书中历考汉“先零”,宋“岷洮”诸羌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书中肯定王安石遣王韶西征一事,认为是强宋室的措施,而斥史臣以王安石为开边生事之非

  • 孟子集注指要

    二卷。清董锡嘏辑。是书本于《朱子集注》而申明其未显未尽之说。锡嘏以注证经,熟审于文气语脉之间,颇见融洽。所求义理,与他书讲读法不同,也有时能见其大。如“齐宣王问”章,谓“孟子时,民困已极,故其告君论政

  • 泉湖山房稿

    三十卷。明曾同亨撰。同亨字于野。江西吉水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授刑部主事。改礼部、吏部。历员外郎中、南太常卿、大理卿,迁工部侍郎,进本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以病归。起南吏部尚书,加

  • 论语后案

    二十卷。清黄式三撰。式三字薇香,定海人。此书前列何晏《集解》、朱子《集论》,后加案语,以别同异、明是非,仿王鸣盛《尚书后案》之例,名《论语后案》。式三之学,不立门户。以为《论语》之书,经汉宋大儒注释,

  • 说文通训定声

    十八卷。清朱骏声(1788-1858)撰。骏声字丰芑,号允倩,晚年自号石隐山人,江苏吴县人。少承父教,十三岁受许氏《说文》。十五岁为诸生,从钱大昕游。钱一见奇之曰:“衣钵之传,将在子矣。”就读紫阳书院

  • 张乖崖事文录

    四卷。明颜端、徐浣同编。颜端,应山(今属湖北)人,曾官成都县教谕。徐浣,杭州人,曾官华阳县教谕。两人生卒均不详。弘治三年(1490),文安人邢表为四川左布政使,他有感于张咏乃四川名宦,于是嘱颜端、徐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