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图
十六幅。清方承观(?-1768)命人编制。方承观,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官至直隶总督,卒谥恪敏。《棉花图》十六幅分别题为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等,描绘了从种棉到染布成衣料的全部生产加工过程。在每幅图上都配有文字说明,使原有的图谱更加生动、明了。乾隆帝看过后,刻石收藏,后收入《授衣广训》。
十六幅。清方承观(?-1768)命人编制。方承观,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官至直隶总督,卒谥恪敏。《棉花图》十六幅分别题为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等,描绘了从种棉到染布成衣料的全部生产加工过程。在每幅图上都配有文字说明,使原有的图谱更加生动、明了。乾隆帝看过后,刻石收藏,后收入《授衣广训》。
一卷。明王艮(1483-1541)撰。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他生于从事盐业生产的灶户家庭,七岁受书乡塾。后因家境贫寒,随父经商。但他自学《孝经》、《论语》、《大学》,逢人质义
①二卷。明刘思诚修,高知止纂。刘思诚字克实,号定宇,直隶山海卫人,万历元年(1573)乡荐,十五年(1587)任平原县知县。任满升济南府同知。高知止字明甫,邑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阳曲知县
四卷。明陈元亮撰。元亮字寅倩,山阴(今属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是书乃乡塾讲章。其凡例有十:一曰尊经,二曰从注,三曰存序,四曰辨俗,五曰标新,六曰考古,七曰博物,八曰章旨,九曰节解,十曰集说。其所取裁
三十二卷。明陈禹谟(详《经籍异同》,经部·四书类)撰。此书乃其任兵部司务时所作,尝疏进于朝,请下敕该部,将副本梓行,俾九边将领人手一编,学习观摩。其书体例为:取《左传》中叙兵事者,依次排纂,仍从《左传
二卷。清归庄撰。归庄(1613-1673),一名祚明,字尔礼,号桓轩,昆山(今属江苏)人。归有光曾孙,善书画,能诗能文,著有《万古愁》,文集已佚,后人辑作《归玄恭遗著》、《归玄恭文续钞》,又有《归庄手
四卷。元鲁贞撰。贞字起贞。自号桐山老农。开化(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此集包括文三卷,诗一卷。凡元代所作皆题至正年号,入明以后,惟题甲子。《四库全书总目》评曰:“诗不出元末之格,且间有累句,殊非所长
《前集》二十五卷、《后集》二十五卷、《续集》二十二卷。不著辑者姓名。此书初刻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有杨一清《序》,但称先儒所撰。再刻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有朱吾弼《序》,仅称其为董崇相家藏
二卷。《补录》一卷。清吴大廷)生平详见《小酉腴山馆文钞》)撰。该诗钞卷末有吴大廷于咸丰十年(1860年)自作的跋,自己认为平生学诗有三变,前期好格律,重形式;中期则注重情感表达;后期则重理性。诗的主要
十二卷。宋陈师道(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又字无己,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平详见《后山谈丛》(辞目)。此集共十二卷。为雍正三年(1725)嘉善陈唐所刊。其中,正集六卷,为魏衍所编《后山
一卷。清毛国翰(1772-1846)撰。毛国翰字大宗,号青垣,一作星垣,湖南长沙人。嘉庆间诸生。道光二十一年(1841),裕泰任湖广总督,招致国翰于幕府,二十六年(1846)卒于署,年七十五岁。毛国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