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李虚中命书

李虚中命书

三卷。旧本题鬼谷子撰。唐李虚中(762-813)注。李虚中,字常容,魏侍中李冲八世孙。进士及第,元和中官至殿中侍御史。翰愈曾为作墓志铭,见于《昌黎文集》,墓志铭说:“最深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后世星命之学者,皆以李虚中为祖。韩愈虽称其汪洋奥美,万端千绪,但未言所著之书。《唐书·艺文志》也不载此书之名。至宋志始有《李虚中命书格局》二卷,郑樵《艺文略》则作《李虚中命术》一卷、《命书补遗》一卷。晁公武《读书志》又作《李虚中命书》三卷。《焦氏经籍志》于《命书》三卷外,又有《命书补遗》一卷。以上各种名目卷数皆参差不合,世间传本久绝,无以考证其异同。唯《永乐大典》所收尚多完具,卷帙前后亦颇有次第。《四库全书》著录时即依《永乐大典》本,按晁公武所列目厘为三卷。书前有李虚中自序一篇,称司马季主于壶山之阳遇鬼谷子,出逸文九篇,论幽微之理,虚中为掇拾诸家注释成集云云。近人余嘉锡认为并非李虚中注鬼谷子书,而是李虚中自著。他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指出其理由:诸书著录时皆名《李虚中命书》而不名《鬼谷子命书》,晁公武《读书志》则明言“李虚中撰”,而不是鬼谷子撰。至于书前《自序》,乃是后来术士所伪托,因为所谓“逸文九篇”,书中根本没有九篇。关于此书的卷数,余嘉锡认为:三卷中李虚中原书只二卷,另一卷是后人所作的《命书补遗》。此三卷本的卷上,首论六十甲子,凡六十一条,注以为是鬼谷子之说,然其文词鄙俚,与中、下二卷迥异。实际上,这一卷就是后人的《命书补遗》,而不知何以为“卷上”,本末倒置。《永乐大典》收之亦误。对于书中所论命术,后世皆以为李虚中只用生年、月、日而未及“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持此观点,以为书中前半未论时,与韩愈所作墓志相合,而后半多称四柱,其说始于宋时,与前文相谬。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后面四柱本属李虚中之文,李虚中命术也本有“时”的因素,认为韩愈所谓的“日辰”即是指时。同时还有两个有力的证据,一是朱松《韦斋集》卷十《送日者苏君序》说:“推步人生时之所值,占其贵贱寿夭,自周以来有之矣,至唐殿中侍御史李虚中,始以造诣精奥之思尽发其秘。”二是洪适《盘洲集》卷三十五《送王秀才序》说:“唐李虚中始以人之初生岁、月、日、时,推其十母十二子相生相克,以逆知人之耆折、贵贱、休咎。”可见余嘉锡所言有理。有《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猜你喜欢

  • 箴膏肓疏证

    一卷。清皮锡瑞(详见《尚书大传疏证》)撰。东汉著名今文经学家何休曾作《左氏膏肓》,批评《左传》;古文经学家郑玄作《箴膏肓》,反驳何休。何休与郑玄的著作都早已亡佚,后人有多种辑本。清代学者袁钧辑郑玄《箴

  • 文武金镜律例指南

    十六卷。清凌铭麟撰。凌铭麟,字天石,浙江杭州人。本书专为初入仕者所撰,以使其了解居官从政之各项事宜。书成于康熙二十年(1681)。书中详细记载了文武百官之仪注、品级、职掌,以及居官莅任所应注意的各项事

  • 稽古篇

    五十五卷。明郭之奇撰。郭之奇,揭阳人,崇祯戊辰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明亡后,曾在南明永历政权供职,历詹事府,礼部右侍郎,武英殿大学士。是书主要记述远古至秦代历史。以各代君臣分为表、传。夏以前则全抄《路

  • 拾雅

    二十卷。清夏味堂撰。夏味堂字澹人,江苏高邮人。是书谓之“拾”者,盖所以拾《尔雅》、《广雅》之所遗也。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曰:“澹人以阮云台(元)《经籍纂诂》、王怀祖(念孙)《广雅疏证》上下千古,

  • 七经精义注疏综要

    四卷。清无名氏撰。按此书不署撰人,亦无序跋,因此作者、年月皆不可考。观其文字,颇多丹铅涂乙,大概还是未定稿本。全书四卷,分门别类,总类书于首页,卷内每门之下又刊细目,取杂考体。其考证多关七经的史地典制

  • 金陵癸甲摭谈

    一卷。清谢炳撰。谢炳,字介鹤,江苏苏州人,生卒年月及生卒事迹未详,曾被太平军所俘。该书记其癸丑、甲寅两年间被俘时之见闻。自咸丰三年(1853)正月二十九日至咸丰四年(1854)七月三十日。记述太平军在

  • 崇雅堂书录

    十五卷,碑录五卷,碑补录四卷。甘鹏云编。甘鹏云,生平不详,此为家藏书目。原拟仿《孙氏祠堂书目》,编为十二类,后依“四库”排比,但是在分类设目与顺序上稍有出入。各书著录书名、撰者、刊年,注明单行、丛刻之

  • 性理群书集览

    七十卷。不著撰者姓名,但题琼山玉峰道人集览,不知为何人。此书取永乐《性理大全》中的人名、地名、年号、训诂之类,依照王幼学《通鉴纲目集览》之例,各为其作注释。有增注者,则别标为附录。然而注释较浅陋。如《

  • 隆昌县志

    ①十二卷,清黄文理纂修。黄文理,巴陵人,曾任隆昌县知县。隆昌县志创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其时县令钱振龙奉檄纂辑数条,附入郡志,仅二十四页。黄文理任县令后,认为旧志过于简陋,因修兹编而续之。《隆

  • 扬州水道记

    四卷。刘文淇撰。刘文淇,字孟瞻,江苏仪征人。父锡瑜,以医名世。文淇孝养承志,能得观心。稍长即精研古籍,贯串群经。其据《左传》、《吴越春秋》、《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诸书,谓唐宋以前,扬州地势南高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