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传说例

春秋传说例

一卷。宋刘敞(详见《春秋权衡》)撰。此书与杜预《春秋释例》、陆淳《春秋纂言》相类,旨在发凡举要,阐明其《春秋传》褒贬之例,实为其《春秋传》一书之纲领。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原书凡四十九条,然无传本。今本是《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只得二十五条,“且多零篇断句,不尽全文”。《春秋》一书之例(亦称义例》是历来治《春秋》者最为关切的热点。《公羊》、《穀梁》二传以阐发《春秋》大义为主,认为《春秋》大义主要在例中;《左传》以事说经,亦有所谓“五十凡”。三传对《春秋》之例已是大不相同,而后儒之说《春秋》又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春秋》有例无例,是鲁史旧例或是孔子所创之例,可以说是涉及《春秋》一书性质的根本问题。此书之说例,虽是为其书而作,实则仍是说《春秋》之例。如《遇例》条云:“公与诸侯遇,志也,外遇不志也。其志者,以我有事接之也。所以谓外遇不志者,遇者小事,小事不志。”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所谓《春秋》之例,实际上是修史的一些用辞惯例,即使是这些例,《春秋》也未完全划一。因此,用例来阐明《春秋》大义,必然只能是臆度妄断。而刘氏之说例,即使不涉及所谓大义,也多臆说。如《弗不例》条云:“弗者,诡辞也;不者,直辞也。”此书于宋哲宗时被旨刊行,现存有宋嘉定九年汪纲刻于新安本、宋邵氏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汪刻丛书本、聚珍本、闽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七十二候考

    一卷。清俞樾(详见《易贯》)撰。是书以为七十二候始于《逸周书·时训解》,北魏以来用以入历,至其时不改,遂采汇众书做成是考。首为《夏小正》,次《易纬·通卦验》,次《礼记·月令》,次《逸周书·时训解》,次

  • 文选句图

    一卷。宋高似孙(约1199前后在世)撰。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浙江余姚人,生卒年不详。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官知信州等。著有《剡录》。案摘句为图,始于张为。其书以白居易等六人为主,以杨乘等七十八

  • 勤王记

    一卷。旧题宋臧梓撰。《四库提要》考证其为臧梓记录吕颐浩口述而编成。记载建炎三年(1129)金人攻泗州时,诸路军队勤王事迹。有《永乐大典》本、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孔继涵家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 渐西村舍汇刊

    三集,四十二种,二百五十五卷。清袁昶(1846-1900)编。袁昶字爽秋,浙江桐庐人。光绪丙子(1876)进士,官至太常寺卿,卒谥忠节。丛书所收以边疆地理域外史乘著作为最有价值,如清何秋涛校正《元圣武

  • 簪花阁集

    一卷。清翁端恩撰。翁端恩,生卒年不详,字璇华,号纫卿,江苏常熟人,体仁阁大学生翁心存之次女,协办大学士翁同和之妹,编修、国子监司业归安钱振伦之继妻。清代诗人。此书包括作者平生所作古今体诗若干首,词若干

  • 说唐

    见《说唐演义全传》。

  • 海澄县志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陈瑛纂修。陈瑛,乾隆年间任海澄县知县。县志首修于明崇祯五年,再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陈瑛任县令后,以旧志多有欠缺,又设局重修,而成此书。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印。兹篇所载,大都平

  • 南疆逸史跋

    一卷。清杨凤苞(1757-1816)撰。杨风苞字傅九,浙江归安人。诸生。经学小学,皆有根底。阮元在编《经籍纂诂》时,他就被邀参加了编纂。在文学方面也很有造诣,年轻时就以《西湖秋柳词》有名于时,七言诗歌

  • 官民准用

    七卷。不著撰人名氏。徐天麟在书前序中言元代往往随事立法,各代各时所颁布之律令条例繁多,官民难以尽知。此书乃留心法律者抄集法律案牍而成,前列“诏敕”,共分官制、吏员、公牍、礼仪、学校、僧道、户役、田产、

  • 说文偏旁考

    二卷。清吴照(1755-1811)撰。吴照字照南,号青芝山人,南城(今属江西)人。乾隆间拔贡,官教谕。著作尚有《说文字原考略》、《老子说略》等。吴氏认为,求古人制字之意,必求之《说文》;而偏旁之意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