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明通鉴

明通鉴

一百卷。清夏燮(1800-1875)撰。燮字父(一作谦甫)、季里,别号谢山居士、江上蹇叟,安徽当涂人。道光元年(1821)中举人,历任安徽青阳、直隶临城训导,湖南安仁知县。咸丰十年(1860)入曾国藩幕府,后任江西永宁知县等。其人精通音韵,“兼深史学,留意时务”,著述颇多。有《明通鉴》、《中西纪事》、《粤氛纪事》、《五服释例》等多部著作。燮以为明代之大事,非通鉴不能经纬之,于是以《明实录》、《明史》、《通鉴纲目三编》资料为主,参考《明会典》、《一统志》及稗官野史数百种(包括清代禁书颇多)于同治元年(1862)编成是书。包括前编四卷,记明代肇起;正编九十卷,通记明代;附编六卷,记南明五王和郑成功父子事。通编始元至正十二年(1352),终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前编用元纪年,附编用清纪年。对有明一代大政叙次条理,载事详明,对正史欠备之处补充颇详。对不敢深信的史事,撰成考异,分注正文之下,对于史料鉴别,史实考订补益甚多,不仅订正了《明史》中的不少错误,并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本书初刊于同治十二年(1873)江西宜黄官署,光绪二十三年(1897)有湖北官书处本,光绪年间有上海照石斋书局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沈仲九点校本。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猜你喜欢

  • 说文解字校勘记残稿

    一卷。清王念孙撰。参见《广雅疏证》。这是桂馥抄录的仅存的王氏校勘《说文解字》的稿本,前有桂馥记,后有蒋斧、许瀚两跋。稿起于“一”部止于“走”部,仅为《说文》十四篇的第一篇和第二篇之半,凡校勘百一十九条

  • 论孟书法

    二卷。附读四书 一卷。清张瑛撰。瑛字退斋,江苏常熟(今同)人。是书系以书法解《论语》、《孟子》第一篇。首有张瑛自序及凡例,最关要旨者,如《论语》开篇,“孟懿了问孝”,“公山弗扰以费畔”,至《孟子》一书

  • 读易杂识

    一卷。近人杭辛斋撰。此书自序云:“频年读易,偶有所得,辄为乙记,以其间多为前所未言者,不欲散弃,复辑录之”。书中或专研深论《易》旨,或叙述历来易学。于老子之易、庄子之易、孟子七篇皆有阐述。又论《周官》

  • 鹤林类集

    无卷数。明郭本中、步履常(二人生卒年均不详)同编。郭本中、步履常二人均为道士,他们撰此书主要是叙述其师周玄真的灵异之事。周玄真,字元初,吴县人,居玄妙观,世传其祈祷等颇有灵验,所以当时文士多以诗文相赠

  • 慕良杂纂

    四卷。清庄有可(1744-1822)撰。庄有可亦名献可,字大久江苏武进人。诸生。博通诸经传。于《春秋》功力尤深。自言读至二千余遍,能于字数得定岁差法。著有《春秋注解》、《春秋字数义》、《周易集说》等六

  • 朱子文公传道经世言行录

    八卷。清舒敬亭撰。舒敬亭字孝徵,铜山(今属江苏)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本书为朱熹言行汇编,第一、二卷为年谱、行状;第三卷为道学渊源;第四卷为伊川行状及道体;第五卷为学存养克己;第六卷教人儆戒;第七卷

  • 金华府志

    三十卷。清张荩修,沈麟趾纂。张荩字敬庵,三韩人,康熙十年以内国史院中书,出任金华府知府。金华自宋、元时有志,后均未流传于世。明成化时,始定府名,郡守周宗智为府志二十卷。万历时郡守王懋德续前三志。《金华

  • 颐志斋文钞

    一卷。《诗钞》一卷。清丁晏(约1835前后在世)撰。丁晏,字俭卿,江苏山阳人。生卒年未详。道光元年(1821)举人。官内阁中书。考证经史,著述甚富。惟诗文集虽经编定而未梓行。罗振玉于其后人处得见写本。

  • 榕城纪闻

    一卷。原题海外散人随笔。榕城,福建省福州市别称。此书杂记榕城一郡琐事,起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止于清康熙元年(1662)。兼及明清之际遗闻,于加派迁界等事。所述尤详,虽卷帙不多,也可资史乘。

  • 礼记集解

    六十一卷。孙希旦(1737-1784)撰。孙希旦,字绍周,号敬轩,浙江瑞安人,清代经学家。举乾隆二十七年(1762)乡试,挑三十四年(1769)会试中正榜。孙衣言《敬轩先生行状》:“会试榜出,主司择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