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明会典

明会典

二百二十八卷。明申时行(1535-1614)撰。申时行,字汝默、号瑶泉,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明大臣。嘉靖四十一年(1613)进士第一,以文字受知张居正。万历中继张四维为首辅。时神宗宠信郑贵妃,欲立其所生皇三子常洵为太子,申时行屡请建储,不从。后为言官所论,求罢归里。是书先由徐溥于弘治十五年(1502)纂修成一百八十卷。李东阳于正德四年(1509)初校刊行。嘉靖八年(1529),霍韬等续纂,未及刊行。万历四年(1576)至万历十五年,这本题申时行重修的《明会典》问世。这个本子与以前的版本相较:篇幅加大、内容增多,故此本较为通用,而一般称引《明会典》也多指此万历本而言。此本二百二十八卷,体例以六部为纲,分述各行政机构的职掌和事例。其中文职衙门二百二十六卷,首列宗人府,然后依次介绍宗人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六科与各寺、府、监、司等。武职衙门两卷,介绍五军都督府及各卫等。是书汇总明代的典章制度,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其中记载的明代官方的原始资料,很有价值。“凡史志之所未详,此皆具有始末,足以备后来之考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一)如田土、户口、驻军、粮饷的介绍多列有详细的数字,尽管里面有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但毕竟为考察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另外本书的冠服仪礼也配有插图。《明会典》的材料是以洪武二十六年(1393)刊布的《诸司职掌》为主要依据,并参考《明祖训》、《大诰》、《大明令》、《大明集礼》、《洪武礼制》、《礼仪定式》、《稽古定制》、《孝慈录》、《教民榜文》、《大明律》、《军法定律》、《宪纲》等书写成的。这些书有的已不多见,《明会典》则保存了这些书中的许多资料。是书以《万有文库》第二集所收的该书为通行本。徐溥等修的一百八十卷的《明会典》北京图书馆藏有万历刻本。

猜你喜欢

  • 梅花园存稿

    一卷。清钟韫撰。钟韫,生卒年不详,字眉令,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钟惠公的孙女,海宁查遗之妻,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之母。清初词人。此书有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本,嘉庆八年(1802)有重刻本,书中有吴

  • 味梅吟草

    四卷。清余希婴撰。余希婴,生卒年不详,字筠雪,号澹如,江苏昆山人,余梦星之次女,许配常熟朱子钦,因家贫,立志奉养双亲,终生未嫁。年过八旬,仍作女傅,以教书、教刺绣为生。此书咸丰九年(1859)夏镌,松

  • 地学浅释

    三十八卷。英国雷侠儿(?-1875)撰。美国玛高温(详见《金石识别》)、华衡芳(详见《代数术》)译。雷侠儿为英国地质学家,以主张“今因说”而著名于当时,撰有《地质学》等著作多部。《地学浅释》为玛高温口

  • 金石学补录

    三卷。清陆心源撰。陆心源(1834-1894),著名藏书家。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咸丰举人,光绪时官至福建盐运使。其藏书处有三:一名皕宋楼,藏宋元刻本及名人手钞本;一名守

  • 残本酹江集

    ① 六卷。明孟称舜(详见《酹江集》十卷残本)编。《酹江集》原本三十卷,今存两种残本。一为十卷残本,存元、明杂剧十种。此集为六卷残本,存元、明杂剧六种,其中《狂鼓史》(十卷残本)题为《渔阳三弄》),《替

  • 濂洛关闽书

    十九卷。清代张伯行见《道统录》撰。此书摘取宋代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五人著述的梗概,分条目编辑而成,并在每条下做了注释。有《周子》一卷、《张子》一卷,《程子》十卷、《朱子》七卷。有《正谊堂全书

  • 粤诗搜逸

    四卷。清黄子高(生卒年不详)编辑。黄子高,字叔立。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约嘉庆、道光时人。优贡生,以词章擅名,著有《石溪文集》等。此集为粤诗汇集。在编辑体例上与以往不同。以往粤人选编粤诗,大抵以兼收

  • 礼记大学篇古微

    三卷。清易顺豫(生卒年不详)撰。顺豫字叔田,湖南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光绪进士。易顺鼎之弟。是书认为《大学》为教太子之学。孔子的七十弟子,以为《大学》将废,惧后世天子不再知以《大学》教其太子,以致太子

  • 郁仪楼集

    五十四卷。明邹迪光(1550-1626)撰。邹迪光,字彦吉,号愚谷。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除工部主事,历员外郎,出为黄州知府,官至湖广提学副使。年四十即罢归,筑室惠山,多与文士

  • 唐词纪

    十六卷。明董逢元撰。董逢元字善长,江苏常州人,生卒年不详。本书共十六卷,成书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虽以唐词为名,而五代十国之作占十分之七。因时代既近,末派相沿,往往皆唐之旧人,无法截然分断。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