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明会典

明会典

二百二十八卷。明申时行(1535-1614)撰。申时行,字汝默、号瑶泉,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明大臣。嘉靖四十一年(1613)进士第一,以文字受知张居正。万历中继张四维为首辅。时神宗宠信郑贵妃,欲立其所生皇三子常洵为太子,申时行屡请建储,不从。后为言官所论,求罢归里。是书先由徐溥于弘治十五年(1502)纂修成一百八十卷。李东阳于正德四年(1509)初校刊行。嘉靖八年(1529),霍韬等续纂,未及刊行。万历四年(1576)至万历十五年,这本题申时行重修的《明会典》问世。这个本子与以前的版本相较:篇幅加大、内容增多,故此本较为通用,而一般称引《明会典》也多指此万历本而言。此本二百二十八卷,体例以六部为纲,分述各行政机构的职掌和事例。其中文职衙门二百二十六卷,首列宗人府,然后依次介绍宗人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六科与各寺、府、监、司等。武职衙门两卷,介绍五军都督府及各卫等。是书汇总明代的典章制度,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其中记载的明代官方的原始资料,很有价值。“凡史志之所未详,此皆具有始末,足以备后来之考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一)如田土、户口、驻军、粮饷的介绍多列有详细的数字,尽管里面有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但毕竟为考察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另外本书的冠服仪礼也配有插图。《明会典》的材料是以洪武二十六年(1393)刊布的《诸司职掌》为主要依据,并参考《明祖训》、《大诰》、《大明令》、《大明集礼》、《洪武礼制》、《礼仪定式》、《稽古定制》、《孝慈录》、《教民榜文》、《大明律》、《军法定律》、《宪纲》等书写成的。这些书有的已不多见,《明会典》则保存了这些书中的许多资料。是书以《万有文库》第二集所收的该书为通行本。徐溥等修的一百八十卷的《明会典》北京图书馆藏有万历刻本。

猜你喜欢

  • 长水日钞

    一卷。明陆树声(详见《汲古丛语》条)撰。此书为陆树声罢归家居以后之作也。书首有自序。序中称“自请谢归,年衰病积,追忆见闻,偶与心会,辄一操翰,汗漫成帖”,将平生所见所闻,随笔札记,成书一卷,近万余言。

  • 留春草堂诗钞

    七卷。清伊秉绶(1754-1815)撰。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墨庵,福建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员外郎。嘉庆三年(1798)为广东惠州知府,后任扬州知府。工书,尤擅隶书,

  • 西藏图考

    八卷首一卷,清黄沛翘纂。黄沛翘,字寿菩,湖南善化(今长沙)人,以佐杂微员由平黔功擢至观察,仕四川,署成锦道。光绪十一年(1885),黄沛翘驻四川,汇群书互证,集众说以从同。乃汇集《西藏志》、《西藏见闻

  • 舆识随笔

    一卷。明杨德周(生卒年不详)撰。杨德周著有《澹圃芋记》。此书杂采经史中的奇字,抄辑成帙,皆引原著,并无新意。

  • 墨庄漫录

    十卷。北宋末南宋初张邦基(生卒年不详)撰。张邦基字子贤,高邮(今属江苏)人。生平事迹不详。仅据自称宣和五年(1123)在吴中见朱勔所采太湖鼋山石及绍兴十八年(1148)见赵不弃除侍郎,知其为北宋末南宋

  • 景玉缘

    不分卷。不著作者姓名。此传奇假托明时之事,写书生景星之父殉于建文之难后,景星寓居于姨丈李凤岗家,李凤岗把女儿玉香许配给他。不久李凤岗妻死,续娶钱氏,景星离去。钱氏之侄勿清乘李凤岗出镇济南之时,欲施暴于

  • 后汉书注考证

    一卷。清何若瑶(详见《汉书注考证》)撰。《后汉书注考证》共八十条,每条证注不多,却很中肯。如《光武纪》中“自是始贰于更始”,据国语注释“贰”为“二心”,何氏纠李注“离异”之误。又如“野谷旅生”,据《尔

  • 安陆集

    一卷。《附录》一卷。宋张先(990-1078)撰。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晏殊曾辟为通判,又尝知吴江县,官至都官郎中,故有“桃李嫁东风郎中”及“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

  • 吴礼部词话

    一卷。元吴师道(1283-1344)撰。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早年读宋儒真德秀遗书,深受影响。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调宁国录事,乱兵过境,唯吴师道敢强压之。会

  • 道德真经全解

    二卷。原题亳社时雍逍遥解。时雍,号逍遥,其余不详。据时雍于金正隆四年(1159)所作《道德真经全解序》中所称:“故人郤去华自真定复归于亳,出《道德全解》示仆,莫知名氏”因而知其书原非时雍所作。时雍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