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文字学音篇

文字学音篇

五章。钱玄同著。钱玄同(1887-1939)原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改掇献,又号疑古。浙江省吴兴县人。1906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师范。1908年起,从章太炎学习国学,精研音韵训诂及《说文》之学。返国后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尚著《国音沿革六讲》、《说文部首今读》、《说文音符今读》、《说文段注小笺》等。是编是钱氏1917年在北大预科讲授音韵学的讲义。全书共分五章,首论“纽”、“韵”的一般概念。次以主要篇幅阐述《广韵》的声、韵、等、呼,以及二百零六韵与韵摄的关系,讨论了反切的起源、方法和弊病,介绍了古音十九纽和二十八韵之说及当时新兴的“注音字母”。书中把古今字音的演变分为六个时期: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现代,其中两汉可附于周秦,魏晋南北朝可冠于隋唐宋,元明清可与现代合而为一。钱氏认为把声纽的发音部位分为五音、七音、九音均不尽合理,而把喉音命名为深喉音、牙音为浅喉音(晓、匣归于此),把舌头、半舌、舌上合为舌音,把齿头、正齿、半齿合为齿音,把重唇、轻唇合为唇音。钱氏把《广韵》韵类析为三百三十九类,合为二十二摄。采用黄侃之说把古韵分为二十八部,声纽并为十九类。《文字学音篇》是一部全面论述音韵之学的著作。钱氏曾师事章太炎,同时亦受到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等西方学者的影响,因此是一部由传统语言学向现代语言学过渡的作品,曾产生很大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18年初版。

猜你喜欢

  • 周易参同契注解

    三卷。明张位(详见《问奇集》)撰。元代以前研究《周易参同契》者,有彭晓、陈显微、陈致虚等道教丹家,也有朱熹、俞琰等学者名流。他们注解《参同契》,或分章、或不分章,或更改篇章次第,都各有所见,也各有传承

  • 韩魏公家传

    二卷。作者不详。记宋大臣韩琦事迹。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为是其家所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则认为是韩琦子忠颜所撰。又《直斋书录解题》和《宋史·艺文志》均作十卷,传世明、清刊本及《韩魏公集》中所录亦为

  • 虞氏易义补注

    二卷。清纪磊撰。虞翻易学博大精深,但其说支离琐碎,一般人难解其深意。清代张惠言著《周易虞氏义》多取郑玄之说对虞氏易学进行补注。但虞氏主纳甲,本于《参同契》,而郑氏则主爻辰,本于《乾凿度》,二者有本质的

  • 冠豸山堂文集

    三卷。清童能灵(1683-1745)撰。能灵字尤俦,号寒泉。连城(今属福建连城县)人。诸生。笃嗜理学,乾隆时,主漳州芝山书院。著有《冠豸山堂文集》、《周易剩义》(已著录)。此集共三卷。本集刻本一卷,为

  • 读春秋

    二卷。清赵良(详见《读易经》)撰。良著有《肖岩经说》,该书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作者晚年之作。《读春秋》分上下二卷,大抵就他本人平时读经所得,随笔载记,故书中不载经文,也不尽释《春秋》全经,有所见就分别条

  • 宣明论方

    十五卷。金刘完素(详见《素问玄机原病式》)撰。又名《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经类著作。此书约成于大定十二年(1172)。刘氏此书为对病处方之法,乃集伤寒杂病,脉证方论之文,分门别类,较为详实。首二卷为诸

  • 比目鱼

    二卷。清李渔(1611-1680)撰。李渔生平见《闲情偶寄》条。此剧写书生谭楚玉与梨园歌妓刘貌姑一见钟情,谭楚玉为与刘貌姑朝夕相会,遂舍弃儒业而做优伶。二人同台演戏,彼此相恋,结成生死之情。有富豪钱万

  • 古文辑选

    六卷。明冯从吾(约1603年前后在世)编。冯从吾,字仲好,陕西长安人。生卒年不详。著有《元儒考略》。是编所录古文,自春秋、秦、汉以迄宋、元,仅百余篇,自谓皆至精者。然其主旨以近讲学者为主,并不单以文章

  • 别本潜邱札记

    六卷。清阎若璩(详见《尚书古文疏证》)撰。此书乃若璩之孙学林所编,亦有吴玉搢编纂之本。学林尊拜阎氏家学,故全依原文,不遗半字,一一录编,没有体例。学林自序称:“卷一至卷六乃大父有疑即录,自为问难之书。

  • 孟子事实录

    二卷。清崔述(1740-1816)撰。崔述字武承,号东壁,大名(今属河北)人,曾官任福建罗源、上杭等县知县。崔氏博览群书,以群经的传记注疏往往与经文有异,故从怀疑而辨伪、考信,认为传注不可尽信,考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