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形声类篇

形声类篇

五卷。清丁履恒(1770-1832)撰。履恒字道久,一字若士,号东心,武进(今属江苏)人。嘉庆六年(1801)拔贡,官至肥城知县。著作尚有《春秋公羊例》、《左氏通义》、《毛诗名物志》、《宛芳阁杂著》等。是书又名《说文谐声类编》,以《唐韵》合之《说文》形声,复以《说文》形声合之经典用韵。分古韵为十九部,统以十干,有分为二,有独用。第一卷形声部分篇,第二卷形声通合篇,第三卷论入声分部,第四卷形声余论,第五卷校勘。经王念孙、刘逢禄审定。王念孙定古韵二十二部,“质”“术”分为二部,且谓“质”部有去声而无平上声,“缉”、“盍”二部则并无去声。丁氏复书谓:“尊指‘祭’、‘月’别出于十九部,复出‘至、质’一部、‘缉’、‘盍’二部,心知其是,尚未重加搜讨。”道光二十九年(1849)庞大茀为之校雠,谓:“古音自顾氏以经典用韵合之《说文》谐声,分郑庠六部为十,江氏演之而加密,戴段授受相承,孔氏王氏皆有所发明,分部互有出入。以入声配隶无准,入声有正纽有反纽,今音多从正纽,古音多从反纽。戴氏《声类表》集诸家之大成,惟今音古音相间错出,为未成之书。用王氏说,别出‘缉’、‘盍’为十八部,阳类阴类各九部,以入声为枢纽,一从陆氏法言所定为正纽,一从顾、江、戴、王诸家所定为反纽。其转音之法有五:一正转,同部者是也;一递转,同音者是也;一对转,同入者是也;一旁转,相比相生者是也;一双声,同母者是也。先生所定十九部,若依王说别出‘至’、‘缉’、‘盍’三部,则与大茀所拟十八部四部分上下适合,惟次叙及入声稍异。”是书今有光绪十五年(1884)刊《大亭山馆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启札云锦裳

    八卷。不著撰者姓名。其时代亦不详。此书以书札泛词分类编次。门目猥杂,字句庸腐。实为俗陋之作。

  • 郫县乡土志

    不分卷,清黄德润等修,姜士谔纂。姜士谔,邑人。清光绪末,管学大臣张堃秋颁示例目,咨行各省,檄下府、厅、州、县,编辑乡土志,将备为学校历史、地理教材,兹编即应令编纂送达学部者。《郫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

  • 广英堂遗稿

    一卷。清包慎言(生卒年不详)撰。慎言字孟开,安徽泾县(今泾县)人,包世臣族子,道光乙未举人。曾跟包世臣学经,随包世荣学诗。除本书外,还著有《经义考义》、《春秋公羊传历谱》十一卷等。本书除了《与刘孟瞻论

  • 泰西人身说概

    二卷。德国邓玉函(1576-1630)译。邓玉函又名特伦茨·扬,字涵濮。德国耶稣会教士。1621年来华,先到澳门,后到嘉定学习汉语文,再到杭州传教。不久便赴北京,主持修正历法。1630年死于北京。著有

  • 明一统志

    九十卷。李贤等奉敕撰。李贤(1408-1466),字原德,明初邓州(今河南邓县)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1433)进士。英宗复位后,进为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宪宗即位,

  • 礼记客难

    四卷。清龚元玠(详见《畏斋周易客难》条)撰。元玠有《周礼客难》,已著录。《礼记客难》有《自序》云,“今专就四十九篇言之,《庸》、《学》已列入四子,《乐记》、《学记》亦皆有醇无疵;余四十五篇,程子疑《闲

  • 切韵笺注

    唐长孙讷言撰。长孙讷言为北周仆射长孙俭之后,唐黄门侍郎长孙师之子,曾官德州司户参军。《切韵》问世以后,“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苦字少,复阙字义”,所以增订修补《切韵》的作品也就渐渐地多起来。据《广韵序

  • 杜诗阐

    三十三卷。清卢元昌撰。卢生卒年及事迹详见《左传分国纂略》。是书成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前有自序,称杜诗有因注而显者,有因注反晦者。一晦于训诂之太杂。一晦于讲解之太凿。一晦于援引之太繁。反是者,又

  • 耻不逮斋文集

    三卷。《附录》一卷。《补遗》一卷。清熊纯叔(1836-1879)撰。熊纯叔名其英,以字行,江苏青浦人,以岁贡生选为训导。纯叔卓荦慷慨,闻中州赤地千里,遂与友人集资往赈,卒于河南卫辉赈务局。著述尚有《松

  • 毛西河传赞千字文

    清王锡(生卒年不详)编。王锡字百朋,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萧山毛奇龄入室弟子。毛奇龄(1623-1713)为清初经学家、文学家,字大可,号初晴,又以郡望称西河。康熙时任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