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骚心印

屈骚心印

五卷。清夏大林(生卒年不详)撰。夏大林,字用雨,号梅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此书称《心印》,取与屈原心心相印,设身处地理解屈原作品之意。夏氏先注《九歌》十一篇,置于箱中数年,因毛云孙阅后请注屈原全部作品,才相继注《离骚》、《天问》、《九章》等。《心印》以林云铭《楚辞灯》为主,参考朱熹,来钦之、黄文焕三家之说而写成,论韵部分参考沈约、李渔韵书。本书所列内容甚繁。计有夏氏《心印总约》七言韵句十二句,雍正十二年(1734)毛云孙序,总目。卷首录《史记·屈原列传》,加《年表》、《楚世家》、《七国舆图》,并附《七国图说》。正文包括:《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渔父》、《卜居》、《远游》、《招魂》、《大招》。后为“参与姓氏”,《发凡》十八则,参阅评论,夏氏《注屈骚书后》骚体一首,夏氏乾隆九年(1744)《自述》,子景颐《跋》。注释体例为:每小节后列注文,每段每篇后有段落、篇章大义。《天问》篇中有附辨,如《阴阳三合说》,“辟女岐无合之谬”,“辨山海经”、“璜台七成辨”等。解释字词音义较详细,注重整体篇构分析,对屈原全部作品背景有所考证,但欠深入,从《桔颂》自负正多,断为初至江南之作,称《惜诵》为被怀王见疏之始作,或有可采。而论述《九章》比照《九歌》,篇数也应合于十一篇,故将《渔父》、《卜居》纳入《九章》之中,这种牵合作法,毫无根据,为后人所不取。毛氏《序》称“读此书一洗前人之谬说”,乃过誉之言。版本有清雍正十二年(1734)刊本。清乾隆九年(1744)一本堂刊本、北京、湖南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 林间录

    二卷。宋代释惠洪(生卒年不详)撰。释惠洪,参见《僧宝传》辞条介绍。《林间录》一书所记皆高僧嘉言善行,然多订赞宁《宋高僧传》诸书之讹。又往往自立议论,发明禅理,不尽叙录旧事也。(《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

  • 鹿洲初集

    二十卷。清蓝鼎元(详见《平台记略》)撰。此集为其友旷敏本所编。初定于雍正四年(1726),十年(1732)又合其续稿重新删定,仍为二十卷。故前有旷敏本序,序后又有旷敏本纪,各述其始末。蓝鼎元喜讲学,尤

  • 西田语略

    二十三卷,《续集》二十九卷。明樊深(生卒年不详)撰。樊深字希渊,号西田,大同(今属山西)人。嘉靖进士。由苏州府推官选户科给事中,累官通政使。因上疏呈御寇七事,诋仇鸾养寇要功,被斥为民。穆宗初复官,迁刑

  • 杨端洁集

    不分卷。明杨时乔(约1580年前后在世)撰。杨时乔,字宜迁,号止庵,江西上饶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累官吏部左侍郎。著有《周易古今文全书》。此集为其子圣践所编。江右之学,只杨时乔

  • 御制八旗箴

    一卷。清仁宗睿皇帝御撰。于嘉庆十三年(1808)御书勒石,箴言共六十句,句四字。开首十句,总述国家启运、太祖建设八旗制兵。以下十六句,叙述世祖定鼎燕京、锡田赐宅、月给粮饷,百余年德泽深厚,旗籍中人才辈

  • 杨子

    见《太元经》。

  • 孝经古本考

    一卷。清王仁俊(1866-1913)撰。王仁俊字杆郑,号籀许,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官至湖北知府。精于史学及敦煌学。著述有《说文解字考异订》、《白虎通义集校》、《汉书艺文志考证校补》等。是书历考孝经诸

  • 杨氏家集

    六种,七卷。无编纂者姓名。全书所收为自杨春茂至杨灏五世撰述,大半为未刊之稿本。第一种前附《家乘》,记杨春茂以下四代碑志传状,之后为杨春茂《先中宪公文集》。杨春茂字奎东,崇祯年间举人,官至甘州副使。是编

  • 隆德堂诗文稿

    二卷。明魏纯粹(约1619年前后在世)撰。魏纯粹,字仲乾,河北柏乡人。生卒不详。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著有《隆德堂诗文稿》。是稿诗、文各一卷,多为其官永城知县时所作。末附其为御

  • 鼓钟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