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撰。许仲琳字不详,号钟山逸叟,南直隶应天府(今南京市)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关于作者,清梁章炬《浪迹续谈》(六)载:“林樾亭先生尝与余谈,《封神传》一书是前明一名宿所撰。”从本书的文笔及对于历史掌故的运用方式来看,此说也不无道理。现在通行的版本题许仲琳撰,是根据明万历舒载阳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卷二题记:“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另外,《曲海总目提要》记明人陆西星作,可备一说。《封神演义》又名《封神传》,全书一百回,是在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的基础上,博采民间神话传说,虚构演绎而成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内容以纣王进香,题诗渎神,于是女娲命三妖惑纣助周为楔子,历叙纣王、妲己荒淫暴虐恶行,及姜子牙晚年知遇,西伯侯脱祸归周,武王起兵反商诸事,中心描写商周之战的曲折过程。其间神怪迭出,参有匡助。助周者为阐教,有道、释两家,助纣者有截教。双方各逞法术,互有死伤,截教终败。最后纣王自焚,武王克商,而以姜子牙祭坛封神,周武王分封列国告终。《封神演义》通过富于神话色彩的描写表现了商周的斗争。它以仁慈爱民的武王和他的丞相姜子牙为首的周,以暴虐无道的纣王为代表的商,构成了斗争的双方。作者把这写成一种正义的力量和非正义的力量之间的斗争,显示了鲜明的思想倾向。在历史上,商和周是两个不同的部族。《封神演义》却把他们写成了君臣的关系,并且强调武王伐纣的事业是“以臣伐君”,“以下伐上”,是“灭独夫”。书中宣传的“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历史观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对哪咤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事件的描写,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在艺术手法上,《封神演义》也颇有特色。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各类人物以奇形怪状的容貌和特异的技能,如杨任的眼睛、雷震子的肉翅。哪吒的三头六臂,土行孙的土遁术、杨戬的七十二变化等,无不描写得引人入胜。在人物性格的刻划方面,如姜子牙的忠厚、懦弱,妲己的狡猾、残忍,闻仲的耿直愚忠,黄天化的暴躁如火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它在展开情节、铺叙故事、抒写幻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是《封神演义》糟粕较多,全书被所谓“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的天命观所笼罩,每个参加商周之争的人都不过是来“完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阵亡以后都是“一道神灵进封神台去了。”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此外,作者还一再宣扬“三教合一”和“女人是祸水”等封建观点。艺术上忽略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而大多数人物的性格不够突出。有的地方千篇一律,公式化,情节的发展上也有些漏洞。据传作者创作此书有“欲与《西游记》、《水浒传》鼎立而三”之意,实则难以与其匹敌。《封神演义》自明清以来,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广,有许多地方戏的剧目、曲艺的唱本、说书的平话,皆取材于它。哪咤、姜子牙、妲己的故事也几乎家喻户晓,足见其影响之大。《封神演义》的版本较多,主要有明全阊舒载阳刊本;清复明本,别题《封神传》;蔚文堂复明刊本,别题《商周列国全传》;四雪草堂订正本;康熙四十三年序善成堂藏板本;乾隆四十七年茂选楼刊本等。1955年作家出版社排印本,以清初四雪堂刊本排印,用广百宋斋石印本、蔚文堂本、德聚堂本等校勘。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本又据以重印。

猜你喜欢

  • 周易浅解

    四卷。清张步瀛撰。张步瀛字翰仙,河南新安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该编题其父含命意而步瀛笔受,过去房融在评《楞严经》时称为笔受,此注经而沿袭佛教的称法,可能是未检之故。其凡例说“家传易学已历六世

  • 平江县志

    五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张培仁等修,李元度纂。张培仁,贺县人,曾任平江县知县。李元度,平江县人,道光举人(详见光绪《湖南通志》条)。平江县有志,始于宋代。然至明崇祯,先后所有本,或无存,或残佚。迄入清,

  • 难经经释

    二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徐氏认为《难经》注释者虽已有十余家,然而散佚缺失者甚多,幸存的注本中内容多为后人所乱,其说不一,经义不明,故以秦越人《八十一难经》中有不合《内经》之旨者,

  • 桐彝

    三卷。明方学渐撰。学渐字达卿,号本庵,桐城(今属安徽)人。生卒不详。因其子方大镇显贵,赠大理寺少卿。该书是记载其乡里中有忠孝义烈之行人的事迹的著作。只要是作者所见所闻的,概皆收入。人各立传。共收50人

  • 真迹日录

    一集五卷,二集一卷,三集一卷。明张丑(生平详见《清河书画舫》)撰。此书共三集,一集前有张丑自题,大意是《清河书画舫》书成后,当时鉴赏家们以为此书可读,都以名品卷轴出示于张丑,请其鉴证。张丑便随手录之,

  • 方言补校

    一卷。清刘台拱撰。刘台拱(1751-1805)字端临,号子阶,一字江岑,江苏宝应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中举,会试不遇。曾寓居京师,与朱筠、戴震、邵晋涵、王念孙、任大椿友善,稽经考古,为诸老所

  • 禹贡增注或问

    一卷。清胡宗绪撰。此书署“乾隆戊午春病中杂记”,胡宗绪有《禹贡增注》三卷,此书即为《增注》而作。书中所论甚广,论四渎地势水性、论九河、论江汉形势、论三江震泽相因、论河源及三黑水,并论及读经之要以及旧注

  • 结水浒传

    见《荡寇志》。

  • 涑水记闻

    十六卷。宋司马光(详见《易说》)撰。此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宋太祖,迄于神宗,每条之下皆注其述之人,故名《记闻》,据传本书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后记》收集的材料,故其中多记朝廷军政大事,而间涉琐事逸闻。

  • 韩诗遗说考

    五卷。韩诗外传附录一卷。清陈乔枞(1809-1869)撰。陈乔枞字朴园,福建闽县(今闽侯)人,曾任江西临江、抚州知府。《韩诗遗说考》为作者《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之一种。作者传其父陈寿祺辑佚之说,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