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学易举隅

学易举隅

① 三卷。元鲍恂撰。恂字仲孚,崇德(今浙江桐乡)人。至元元年(1335)进士,荐为翰林,不就。王祎《造邦勋贤录》说鲍恂在明洪武初曾应召至京师,被授文华殿大学士,辅导东宫太子。但据《明史·吴伯宗传》,则恂以老疾固辞,实未仕明。曾受《易》于吴澄。该书略举读《易》之法,分析门目,指陈纲要,大抵皆约举旧文。卷首有宁王权《序》,题曰“旃蒙单阏”,大概是宣德十年(1435)。《序》称“程藩伯昌重加订正”,又说“藩生于至元十七年丁酉”,但后至元没有十七年,只有顺帝至正十七年岁在丁酉,所以“至元”当为“至正”之误。因可推知该书的刊行可能在鲍恂死后。该书本名《学易举隅》,宁王权为之刊板,才改名《大易钩玄》。但朱彝尊《经义考》记载该书仍作《举隅》,且其所言仅只粗陈崖略,不足当“钩玄”之名,题为“举隅”,反倒符合实际,因此《四库总目》据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存目时仍依鲍恂原题。② 六卷。明戴廷槐撰。廷槐为福建长泰人,隆庆中(1567-1572)贡生。他认为《易》学自商瞿而后遂晦,汉魏隋唐诸儒可谓不知《易》,直到宋代三子,《易》道才得以大明。持论颇为偏激,事实上其书中也有因袭宋前诸儒成说的。《四库总目》据浙江汪启淑家藏本著录存目。《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云:“《学易举隅》六卷,刊本。右明贡生长泰戴廷槐撰。一卷解天地之《易》,二、三卷解宓牺之《易》,四卷解文王之《易》,五卷解周公之《易》,六卷解孔子之《易》,各附以图。”

猜你喜欢

  • 周元公集

    九卷。宋周敦颐(1017-1073)撰。周敦熙,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讳,改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其舅龙图阁学士郑向恩补官,历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有政绩。熙宁中知彬州南康军。

  • 郑氏爻辰补

    六卷。清戴棠撰。戴棠字召亭,江苏丹徒人。爻辰之说,始于郑玄,散见于诗礼正义。其以六爻配十二时辰,复配以十二律,用以推验吉凶,为占筮之末技。而戴氏却认为以爻辰之法推之三百八十四爻无不验。于是便采录郑氏爻

  • 笔梦

    一卷。撰者不详。该书记明朝邑绅钱岱之事。岱字汝瞻,后为山左巡方使者,钱牧斋前邑中巨绅。姚星岩写本作《笔梦录》。现有《虞阳说苑甲编》本。

  • 经世金书

    四卷。葡萄牙阳玛诺(详见十诫真诠)译。著有《拯世略说答客问》。《经世金书》原名《基督范》,是一部耶稣教之作。撰人有德意志人笃玛,法兰西人热而松,意大利人热尔森。汉译本不仅一种,主要名为《经世金书》。北

  • 子威集

    三十二卷。明刘凤(1517-1600)撰。刘凤,字子威。长洲(江苏苏州)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累河南按察使佥事。著有《续吴中先贤赞》等。据《江左脞谈》载,刘子威好为诘屈聱牙之文,吴人推服

  • 铁云藏封泥

    一卷。清刘鹗编撰。刘鄂,详见《铁云藏龟》条。封泥开始在四川发现后,道光壬午(1822)年间,沽人赉至北京,大半坏裂。刘喜海、龚自珍各得到数枚。刘鹗所藏封泥,大概是来自山东。《铁云藏封泥》,一卷,共收封

  • 吴都法乘

    十二卷。明朝周永年(生卒年不详)撰。周永年除撰有《吴都法乘》十二卷外,还撰有《邓尉圣恩寺志》一书。《吴都法乘》一书,辑吴中释氏典故,内分十二篇而成。书中收载了佛祖释迦牟尼出家、求法、创教、弘法及其生平

  • 词韵

    二卷。清仲恒撰。仲恒字道久,号云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平、仕履均不详。填词之风极盛于宋代。作者云兴,却绝无撰韵之事。或用诗韵,或杂方言,亦绝无一定之律,仍抑扬铿锵,朗朗上口。但元明之后,古乐失

  • 节妇传

    十五卷。清杨锡绂(1701-1768)撰。杨锡绂字方来,号兰畹,清江(今属广西)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官至漕运总督。除本书外,尚著有《四知堂文集》等。《节妇传》记述清朝前期节妇烈女的事迹,立传

  • 说文琐言

    一卷。清虞景璜(生卒年不详)撰。景璜字澹初,浙江镇海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著有《三古异同录》、《传经兴废考》、《石经兴废考》、《古文通论》等。是编系虞氏读《说文》的札记,有指其疏漏的,有辨形似